和达东东城:地景建筑挑逗城市文明系列活动(二) |
东东城,倡导国际化地景建筑生活方式 |
house.hangzhou.com.cn 2011年05月19日 16:17:31 星期四 来源:杭州网 |
东东城,倡导国际化地景建筑生活方式 中建国际设计CCDI公共建筑事业部设计总监Shannon Russell【美】 “我们仍然需要一种贴近自然的精神归属” 个别现象,这曾经是和达•东东城对于自身的一个描述,闻之虽然令人莞尔,但确实有其落脚点,我发现在杭州,如此新颖的地景建筑设计的确是极少。谈地景建筑,必定要从一个词谈起,那就是“地景艺术”。它是从环境艺术 (Enviroments Art) 演进而来,广义地说,即环境艺术的一种。换而言之,它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修饰,使人们重新注意大自然,从中得到与平常不同的艺术感受。这种着眼于场所营造的建筑构思所带来,是迥异于一般住宅的居住体验。 我们知道,总的来说,场所与空间的概念相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其一、人是在场所之内的,场所是人的栖息地,场所中的人就是“到场”(present ,being ,存在);而空间强调的是人的外部视觉对象;其二、场所是由更广泛的环境充溢着,这里所说的环境即是文脉,即是特定的历史、文化与意义。 因此,作为新颖的地景建筑,在与周边景色以及城市文脉进行对话与交流时,它不仅仅是一种围合空间,更是接近一种半开放式的体验场所,很有自成一体的特征。由此联想到现今日趋达成共识的现代建筑思潮,其倡导的便是一种开放、自由,甚至颇为宏大的表现风格。其实,纵贯人类建筑史,早在人类穴居时期,地景建筑便频繁地以各种形式出现于人们的生活中:沿山而凿的各色佛教石窟、寺庙;依山傍水的帝王陵寝……都可视为人文景观与大地不断对话的衍生物,与此同时,它也是人类寻求自然意义的最优之选。 所以说,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一种贴近自然的精神归属,“从大地中来,到大地中去”,不论我们选择何种模式的居住形态,生态化的建构理念仍是一个永恒性的主题,就像生与死的循环,回归于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将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本能需求,亦是寓于集体记忆之中的精神沉淀。而对于地景建筑来说,它所提倡的则是一种平等化的共享;并于具有和谐平等的文化中重拾向往自然的传统,建构出更具有普适性的居住环境与生活理念。 “相对个体的私密性已逐渐被更具包容力的人性化意义所取代” 地景建筑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一个带有强烈指引功能的优秀建筑空间,引导着人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更加舒适、愉悦、开放的生活环境之中。 此类设计,就我来看,即在一个大范围的场所内,对某些小空间概念的弱化。现今建筑设计,对于居住区、公园这样的体验性空间,相对应的设计原则便是舒适:曲折以及步行的环境是舒适的,变化也是舒适的、不易察觉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所拥有的“场所”也日趋多样化,生活也被由此分割成多个层面。与此同时,对场所的要求也更加开放化、社会化、舒适化;相对个体的私密性已逐渐被更具包容力的人性化意义所取代。 在地景建筑这种开放式场所的设计之中,其中最为精彩的点金之笔莫过于连廊这一元素的使用。以自由、沟通为设计出发点的连廊及内接,在位置选取上便利可及;在视觉感受上通透、宽敞。它的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视觉表达,更是搭建在建筑内部连通室内外景色的桥梁。当建筑内部被切分成数个功能空间后,连廊空间的设计远不止将切分的空间连接起来这么简单,它的实用之处还在于令身处建筑内部人们有了更多可以逗留的地方。也增加了与陌生人相遇、相识的机会。人与人之间放下心结,追求简单、富有交流的和谐,这或许是当下流行的OPEN式生活理念的精髓。这种一举两得的连廊设计元素,对于那些拥有较大公共空间的建筑来说,颇具借鉴意义。 在这里,可以以和达•东东城为例来理解,项目独特的SOHO创意空间、店铺,以连廊互通,有趣的建筑内街,营造出丰富的消费空间。通过这一载体将商业、住宅及休闲等功能的巧妙组织,创造开放且有趣的社区商住气氛。良好的商业环境与住宅规划的结合,很好地创造出一个颇为完善的一体化生活圈子,这也体现了大多数地景建筑的鲜明特点,那就是自成世界。 总而言之,地景建筑的趋势,就是要区别于传统空间,为大众带来一种更为开放的城市生活模式,人类是生活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生物、物理环境、人工环境之间处于相互作用之中,而为之创造一种特定场所的正确方案,是每一位建筑设计师所必须考虑的。在我看来,和达东东城的建筑设计方——澳洲BAU设计事务所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是较为优秀的。
|
作者: 编辑:张梦婕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