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本埠要闻
和达东东城:地景建筑挑逗城市文明系列活动(一)
地景建筑东东城设计的灵魂和理念
house.hangzhou.com.cn 2011年05月19日 16:17:41 星期四  来源:杭州网

地景建筑:从大地中来,到大地中去 (FROM EARTH,TO EARTH)

一、何为地景建筑:

从大地中来,到大地中去——就像这句话形容的一样,地景建筑力求委身于自然。一个典型的地景建筑通常像枯萎蝶静静栖息在深秋的枝干上,步调和谐的程度令人惊叹。

“从大地中来,到大地中去”,不论我们选择何种模式的居住形态,生态化的建构理念仍是一个永恒性的主题,就像生与死的循环,回归于最本真的生活状态将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本能需求,亦是寓于集体记忆中的精神沉淀。而对于建筑来说,它所提倡的则是一种平等化的共享;并于文化的断层中重拾传统,建构出更具有普适性的居住环境与生活理念。

谈地景建筑,要从一个词谈起,那就是“地景艺术”。

地景艺术(Land Art), 或作「大地作品」 (Earth works) 或「大地艺术」 (Earth Art)。它是从环境艺术 (Enviroments Art) 演进而来,广义地说,即环境艺术的一种。

虽然是艺术创作和大自然的结合,并不意味著用艺术作品把自然改观,而是把自然稍加施工或润饰,在不失大自然原来面目之下,使人们对他所处的环境重新予以评价。换句话说,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修饰,使人们重新注意大自然,从中得到与平常不同的艺术感受。

二、地景建筑的渊源:

纵贯人类建筑史,早在人类穴居时期,地景建筑便频繁的以各种形式出现于人们的生活中:沿山而凿的各色佛教石窟、寺庙;依山傍水的帝王陵寝,以及沿用至今的陕西窑洞与因纽特人冰屋……都可视为人文景观与大地不断对话的衍生物。

中国地景建筑理论起源于西部秦朝时代,到隋唐时期已形成系统理论。地景学主要是研究人工工程建设中如何去结合自然,因藉自然,中国地景建筑理论有两大特征,一是天人合一观,景观、生态与人文相和谐;二是景观设计美学与数学、哲学相融合。继承传统理论用于现代,希望达到地景建筑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互融合,提高现代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水平。

三、地景艺术的理念和发展历史:

「地景艺术」始于 1960 年代地大物博的美国,到了 1970 年代有许多画家和雕刻家纷纷跑到户外,从事地景艺术的创作。

地景艺术所追求的理念是:

第一,探求制作材料的平等化和无限化,并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第二,反对艺术作品的买卖行为。他们认为艺术作品不应该放在美术馆,更不许成为少数资产阶级的独享物。

第三, 地景艺术的生命是短暂的,其目的在于让大多数的人们参与。而这一种参与的行为完全脱离了实用性,只在游戏与幻想的行为中,得到未知的一种新体验。

即使如此,地景艺术家在创作态度上也有二极化的表现,有些艺术以大地为画布,展现对自然的浪漫情怀,代表艺术家如史密斯逊、克里斯多等人。有的艺术家在自然中延伸内在空间,仿佛回到远古的自然神秘崇拜,如席拉、海札。有的艺术家则去除了艺术家的英雄主义,将演出的焦点完全让给自然的美感特性,原始的在时间中慢慢呈现,如森菲斯特。

美国天然优美,资源丰饶的景地,一直为艺术家所赞扬,也是许多艺术家创作的泉源;但在艺术史里,直接引用大地来创作雕塑作品,还是近二十多年发展出来的,这种以大地为创作材料、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称为「地景艺术」。

地景艺术的艺术品所用的材料均取之天然而多样化,如大地(包括森林、山岳、河流、沙漠、峡谷、平原),甚至石柱、墙、建筑物、遗迹等都是艺术家常用的材料,而他们大多会保持材料的自然本质,不过在技法上却巧妙地运用捆或绑的方法,再加以造形,然后安排架构及意象,置於艺术品中。这种地景艺术与环境有关的艺术要点,是它直接在自然景物中运用处理的创作方式,所以作品多在了无人烟的半沙漠地区中创作。然而,有些作品则会在私人的土地,或建於残存的工业废弃区。事实上,这些艺术品大多放於露天的地方,所以它们亦很受天气影响,因此有些会朝生暮死,瞬间存在而已。最为人所认识的史密斯逊在大盐湖所作的《螺旋状防波堤》,由黑色玄武岩、盐结晶体、泥土、红水(海藻)形成螺旋形,有一千五百呎乘十五呎那么大,但因《螺》受水平线的改变,现在巳被淹没了。其实这些艺术品并非随意所作的,艺术家必须考虑该地的天气、物料等因素而进行创作,当然也要保留物料的外貌和美感才行。创作步骤有点像建筑设计般,但它较侧重整体的自然美和作品与环境的关系。

1977年12月签署的马丘比丘宪章对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体现出以场所(place)概念取代传统空间(space)概念的总趋势。总的来说,场所与空间概念相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其一、人是在场所之内的,场所是人的栖息地,场所中的人就是“到场”(present ,being ,存在);而空间强调的是人的外部视觉对象;其二、场所是由更广泛的环境充溢着,这里所说的环境即是文脉,即是特定的历史、文化与意义,因此,作为场所的建筑要与周边景色、城市历史进行对话与交流,它不仅是一种围合空间,而且也需要某种文本与符号的诠释;与之相反,空间概念表达的是对环境与历史的漠视,它更接近一种私密化的体验,很有个体特征。

由此联想到,现今日趋成熟的“地景建筑”,其倡导的便是一种开放、自由,甚至颇为宏大的表现风格。与此同时,它也是人类寻求自然庇护与生存意义的最优之选。

作者: 编辑:张梦婕
更多>>  
张东健成韩娱乐圈地产王 
 
雷凯欣租住旧楼 
 
132平老屋翻新 
 
地震前仙台美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