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国内外要闻
房企尝到“点心债”甜头 融资成本低极具诱惑力
house.hangzhou.com.cn 2013年05月21日 16:51:18 星期二  来源:经济日报

  被视作“点心”的离岸人民币债券近期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正餐”。据中信证券统计数据显示,4月份至今,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点心债的发债规模达到168亿元,差点儿就赶上了去年四季度的总量。

  而爱吃“点心”的,除了银行这个“老主顾”,企业也正在成为点心债市场的“生力军”。

  房企借道融资

  在近期的点心债放量发行中,外资银行出了大力气。据招商证券统计显示,一季度共有22家外国银行在港发行点心债,占到整体45只点心债的近一半。

  除了外资银行,点心债也正成为内地房地产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4月15日,在港交所上市的房地产开发商佳兆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发行总值18亿元人民币的3年期点心债,该批债券获220亿元人民币的认购额,即超额认购约11.2倍,反应相当热烈。此外,包括金轮天地、新城发展等内地房企均在香港发行了点心债,融资额度从6亿元至30亿元不等。

  “人民币升值以及点心债融资成本降低是吸引他们发债的重要原因。”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杨希表示。国际清算银行近期公布,4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15.24,环比上涨0.88%,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连续7个月创历史新高。

  融资成本的降低更是极具诱惑力。星展香港企业机构董事总经理郑思祯表示,预计今年发行1年至3年期的融资成本差距为1.5%至2%。

  对内地房企而言,转而到香港融资更有其“难言之隐”。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对有些房企来讲,在内地获得信贷难度较大。在香港发行不仅点心债成本较低,还能满足其融资需求。

  今年点心债的高速增长或将持续,德国ABN银行、拉丁美洲发展银行CAF等海外银行在近期表示,今年后半年或明年将继续扩大点心债发行规模。星展银行认为,预计今年银行和企业的点心债规模将达2000亿元人民币。

  制约因素仍存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减,点心债市场流动性不断提高,使得愿意通过发行点心债进行融资的主体越来越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随着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措施不断落到实处,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速度将不断加快,交易品种将越来越丰富。

  但业内分析师也坦言,除去一部分人民币储备需求外,目前很多外资银行都不会长期持有人民币,而是用点心债融得的离岸人民币进行交叉货币互换(CCS)交易获得美元。招商银行分析师认为,从外资银行的角度看,点心债加上CCS的模式能减少成本,据郑思祯估算,利用人民币掉期美元能节省0.5%到0.8%的融资成本。

  而内地房企发行点心债后,也有把筹到的资金兑换为美元的冲动。据业内分析师介绍,点心债发行企业在香港融入人民币之后,必须先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才能将这笔钱投资到内地。

  但审批流程并非一路畅通,发改委去年5月颁布了《关于境内非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虽然对审批手续已经进行了精简,但获批仍需等待三四周时间,而且需要满足一些限制条件。

  “而从资金回流内地渠道来看,兑换成美元后似乎更加畅通。”杨希认为,除了回流渠道受限,点心债流动性也比不上美元债,产品期限更是太短,多数为3年期,难以满足企业长期融资的需求,这些都成为了制约点心债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行点心债目前仍是个案审查,今后要逐步过渡到有通用的规则。”赵锡军认为,除了进行外汇管理制度改革,还要不断推进资本项目开放。他同时表示,在宏观经济形势良好的背景下,人民币资产作为具有升值动力的强势资产,将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投资。

作者: 编辑:袁芳
更多>>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 ... 
 
任志强吐槽南京机场 ... 
 
一线80后当红女明星 ... 
 
《我是歌手》歌王羽 ...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