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国内外要闻
开发商降价误伤老业主 后市展望仍模糊
house.hangzhou.com.cn 2011年10月25日 10:59:40 星期二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万万没想到从上海先开始降价了,万万没想到这几家上半年销售不错的公司先降了。”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 

  ●“目前可以说楼市的降价潮已经出现”

  ——中房信研究总监薛建雄 

  ●“房价绑架中国经济,大跌行不通”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 

  开发商降价了,随后,抗议也来了。近日,龙湖地产、绿地集团等企业,出现因部分项目降价过多而遭到老业主维权的抗议行动。

  10月24日,《国际金融报》走访了上海市嘉定区的两个楼盘。绿地附近的多辆警车及安保人员格外显眼。此外,遭受打砸后的龙湖郦城售楼处看上去经过了简单的抢修,墙上的字样还没贴齐,但这并没影响往来参观的购房者,不仅如此,周围的几家楼盘也呈现出门庭若市的景象。

  一边是宏观调控给开发商带来的资金压力,一边降价导致老业主强烈反弹,开发商降价,到底是该欢迎,还是该抵制?

  降价误伤老业主

  随着龙湖地产“抢收华东”促销活动的一声号令,其上海和杭州两个城市三个新盘同时降价。据悉,龙湖以限时团购策略推出近1000套房源,并于五天内共录得认购金额接近20亿元.为此,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出现的降价跑量是为了“去库存”,通过年底的抢收弥补“金九银十”的亏账,进而回笼资金。

  由于业主维权事件影响大,龙湖地产日前对外已经宣称停止降价,但《国际金融报》记者以购房者身份调查时发现,目前售房者对外公布是每平方米1.7万元,但诚心购房者可以花费2万元办一张会员卡,每平米将立减3000元,可以说降价促销在暗中持续。

  对业主的“砸盘”行为,各界评论不一。有的认为,“房价上涨时,购房者享受了利润,那么同时也应承担价格下降的风险”;有的认为,“经济状况不好的拿出积蓄甚至是东借西凑的钱好不容易付了首付,结果房价大降价,对这些人不公平”;更多的人则是二话不说,趁此出手购买降价房。

  北京市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陈志认为,出现纠纷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开发商销售过程中部分的违规行为或者承诺。二是这么多年楼市的畸形发展,房价从来没有真实跌过,使得购房者忽视了房屋作为商品不仅会涨更会跌。

  业主们对第一条原因“心有戚戚焉”,也列举了开发商售房时的一些问题,如交房时间延后、楼盘得房率存在“欺诈”等。对此,上海汇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冬表示,业主无偿退房或补贴房屋销售差价等的诉求估计很难实现,“商品房不是国家定价或指导价,是市场定价,因此涨跌是正常的。而一些开发商或售楼者喜欢开空头或虚假的承诺,加重了买房者的投机心理。双方签订了合同,很难去认定开发商违约违法之处”。

  后市展望仍模糊

  尽管上海楼市出现部分幅度较大的降价,但是否这就是对楼市整体的反应?以此会引发一轮全国性的降价潮吗?多位专家对于后市的展望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答案,相反,“金十一”倒成了开发商的期待。

  据了解,由于成交量持续下降,浦东中海御景熙岸、嘉定绿地秋霞坊、闵行星河湾等标杆项目都推出价格下浮幅度20%至30%左右的房型。北京部分地区房价也开始松动,如珠江拉维小镇、华业东方玫瑰等项目价格降幅超过15%,朝阳、大兴等地部分项目降幅接近20%。

  尹伯成表示,有些企业资金确实紧张迫切需要降价,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开发商仍在保持观望,现在的情况仍很模糊,整体高房价将降未降,这次降价引发老业主的强烈不满,这样使得新买家更加观望。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对《国际金融报》指出,对于房价的长远走势还很难判断,目前由于政策过紧,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可以确定的是接近年终的两个月将持续降价态势,对于后市的预测则要看政策是否松动。但房价绑架了中国经济,大跌不可能出现。

作者: 编辑:张梦婕
更多>>  
张杰谢娜豪宅婚房内景 
 
董洁甜蜜豪宅生活 
 
李玟10月大婚豪宅曝光 
 
盘点UFO型建筑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