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国内外要闻
南京放松公积金贷款被指救市 房价恐反弹上涨
house.hangzhou.com.cn 2011年10月24日 10:35:17 星期一  来源:法制晚报

  10月21日,南京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出台新政策,宣布从明天起,南京个人住房公积金最高可贷款额度由现在的20万元重新恢复至30万元。同时,还对公积金二次贷款予以一定程度的松绑,公布适用人群。

  业内专家人士认为,这虽对刚性需求和改善型二次购房者有利,但市场又会重现大量购房者积极入市、房价因购房需求的爆发出现报复性反弹上涨的恶性循环。

  有评论称,较之此前佛山松绑限购,南京松绑公积金贷款无异于直接帮助开发商卖房,是彻头彻尾的救市。

  ●政策松绑

  个贷上限 增10万元

  去年2月份,由于市场购房需求旺盛,南京公积金“蓄水池”濒临干涸,管理部门将贷款上限调低至20万元/人。而随着公积金归集量再度回升,公积金贷款政策开始放松。

  10月21日,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召开新闻通气会,宣布从明天起调整该市的公积金贷款政策,主要内容是: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将恢复至30万每人,夫妻每户最高60万。

  取消此前发布的禁止二次贷公积金政策,但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要还清首次公积金贷款;夫妻及未成年子女原人均面积小于全市平均标准,两个条件只需满足任一条可再贷。二次使用公积金,首付六成,利率上调1.1倍。

  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副主任张明远在昨日的通气会上表示,今年以来楼市的交易量严重下滑,南京公积金“池子”里的水也越蓄越多,给政策松绑是为了保证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贷款的资金需要。

  南京公积金管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此次调整属于市场行为,因为南京公积金保有量已经足够支撑从20万/人恢复到30万/人。

  其次,在公积金缴存人群中,51.1%的人低于平均水平。而受“银根”紧缩的影响,刚需人群置业受到极大的抑制,“这一举措也是为了响应中央号召,一定程度上缓解中低收入家庭置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质疑

  松绑政策

  是帮开发商卖房

  然而,不少业内专家则质疑该调控政策是“救市”。

  著名房地产评论员吴其伦表示,在房价处于畸高的状态下,中央调控正当其时,绝大多数民众也选择了观望,开发商在资金压力下降价促销是唯一选择,这样,假以时日,民众必将能够以合适、合理的价位买房住房。

  而在此刻,南京松绑公积金贷款,将令那些原本观望的民众再度入市,从而一方面令市场需求增加而减缓房价下跌步伐;另一方面,在接下来房价下跌过程中,导致这些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的民众资产严重缩水。毫不夸张地说,较之此前佛山松绑限购,南京松绑公积金贷款无异于直接帮助开发商卖房,是彻头彻尾的救市。

  而南京某网站一项民调也显示,超过五成人称此举会影响其购房计划;近六成人认为新政可以缓解楼市贷款难题;一半网友认为此举具有政策风向标意义。

  ●专家分析

  两类购房者压力减轻

  今天上午,著名房地产经济学家谢逸枫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公积金贷款政策松绑最有利的是两类购房人群,即有刚性需求的首次购房者和进行改善型购房的二次购房者。

  由于市场上投[简介最新动态]资投机炒房性的购房者受到调控的挤压,丧失购房资格,目前开发商主要的价格优惠政策是针对以上两类人群。毫无疑问,公积金贷款政策松绑犹如给市场一场甘雨,使楼市信心恢复,市场回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购房者减轻购房的压力。

  房价恐出现报复性反弹上涨

  但是,在房地产政策调控深度调整期,把公积金贷款政策松绑,意味着房地产调控“拐点”出现,特别是表明货币收紧政策开始“变相”放松,为楼市“托市”的嫌疑特别大。

  “原因很简单,一旦公积金贷款政策松绑,市场又重现大量购房者积极入市的现象,不利于今年房价的控制目标,不利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执行,甚至导致房价因购房需求的爆发,又出现报复性反弹上涨的恶性循环。”谢逸枫说。

  多部房产蓝皮书主编牛凤瑞接受本报采访时也指出,公积金贷款政策松绑对抗限购,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低收入家庭置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在没有解决好市场供求关系和土地财政及房地产项目资本金的问题前,放松货币政策只能说明地方政府已经不再关心房价是否上涨,只在乎楼市过度低迷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作者:李洪鹏 编辑:袁芳
更多>>  
张杰谢娜豪宅婚房内景 
 
董洁甜蜜豪宅生活 
 
李玟10月大婚豪宅曝光 
 
盘点UFO型建筑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