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楼面地价同比下降10% 京沪广房价仍未下跌 |
house.hangzhou.com.cn 2011年10月22日 09:40:08 星期六 来源:广州日报 |
![]()
1~9月全国房价同比上涨9.1% 而住宅楼面地价同比下跌10% 如果房价表现的是老百姓对房地产市场的温度,那么,地价体现的是开发商对房地产的热度。记者收集各方数据发现,全国的楼面地价已经同比下降10%。面粉降价了,面包什么时候降价? 上海某房地产研究院监测显示,1~9月,全国商品房成交均价同比上涨9.1%,较去年7.5%的全年涨幅明显上升,较1~8月下降1.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成交均价同比上涨8.1%,较1~8月下降1.9个百分点。 “商品住宅成交均价涨幅有所收窄,但是涨幅仍然偏大。”上海某房地产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表示。 不过地价已经实实在在地在跌,跌幅还不小。来自中国某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133个城市住宅用地楼面均价为1417元/平方米,同比下降10.2%。 较能反映市场温度的土地溢价也是一步步走低:前三季度成交土地平均溢价率为13.4%,仅为去年同期26.8%的一半。住宅用地前三季度溢价率下降最为迅速,仅为13.7%,而去年同期为31.8%。从趋势上看,还有进一步走低的可能:住宅用地的溢价率从一季度的19.6%下降到三季度的8%,特别是9月份,其溢价率仅为5%,是2009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京沪穗楼面地价跌两成 楼价仍纹丝未动 在讨论楼价的时候,老百姓声讨开发商定价过高,而开发商声讨地价太贵导致了楼价降不下来。果真如此吗?就比如现在,地价已经下降,楼价为何迟迟还不见动静? 来自中国某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京沪广的住宅楼面均价同比下跌高达27%~47%。与此同时,70个大中城市的数据显示, 京沪广的房价从7月份以来一直处在零增长状态,仍没有出现下跌。这种僵局何时能打破? 降价或从业绩计划实现率低的房企打响 广东省房协理事赵卓文表示,2011年发展商的反应比宏观形势慢了半拍,普遍存在着“等(等政策调整)、慢(慎拿地、缓开工、少供应)和看(认为市场回暖是早晚之事,和买家博弈)”的心态。他们宁愿承受15%~20%的年利润,也不愿把房价降低10%。 在限购限贷的政策背景下,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不少企业到了9月末,其业绩的实现率仍在60%~70%之间,比如万科、世贸、中海、富力的年度业绩实现率分别为69%、68%、68%、67%。在机构易居克而瑞看来,这类企业最可能是近期及未来市场打折促销的主力军。 行业冬天已来临,“短期看,开发商需要快速去库存,增加现金流,否则,难以过冬。”赵卓文表示。 相关报道 广州楼市限购一周年 成交量同比降59% 价格同比下滑5% 广州限购令已经落地一年。某房产数据中心阳光家缘数据显示:2010年9月1日至10月13日广州全市网签成交套数为21576套,均价为12478元/㎡;而2011年9月1日至10月13日广州网签成交套数则暴跌至8833套,均价则基本持平达到11818元/㎡。两相对比,今年成交量与去年成交量同比下降幅度高达59%,价格仅下降5%。 数据反映了市场成交量显然受到了“限购令”的打击。但房价5%的均价回落也仅仅是由于结构性交易的影响,从化、增城等郊区楼盘成交比重的提高,促使价格有了轻微的回落。 限购令下地产商仍能从容? 地产专家韩世同表示,尽管楼市目前看似形成僵局,拐点迟迟不出现,但主动权仍掌握在开发商手中。因为市场上刚性需求及改善性需求的客户依旧较多,开发商可用“以价换量”的策略。 那么,限购令还将持续多久?韩世同认为,成交量急速下滑仅仅是调控奏效的第一部曲,政府肯定不会就此放松,否则都将前功尽弃。除非楼市出现像2008年的局面,价量齐跌,跌跌不休时,政府才有可能考虑取消限购政策,否则打击炒房,抑制房价依旧是限购政策存在的必要条件。 中原地产项目部总经理黄韬则认为,从趋势上来看,房地产调控政策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接下来的市场是以稳定为主。 |
作者:蒋悦飞 编辑:袁芳 |
上一篇: 后“十一”:楼市普遍进入淡静期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