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国内外要闻
家居动线设计 越短越合理
house.hangzhou.com.cn 2017年06月16日 14:22:07 星期五  来源:山西晚报

    从厨房到餐厅上菜,路线长得经常把油点淋在地板上;洗完衣服挂晾时,主妇需要端着一盆重重的衣服穿过整个家……

    有时候是否会觉得:新装修完的家好看但不好住?家里的休息区、会客区、娱乐休闲区,各类功能分区都有,但就是觉得繁乱?这所有的不便,都是因为家居“动线”不合理。在众多装修“干货”中,装修动线很少被提及。

    本期家居周刊就家居“动线”问题来讲讲装修中的门道——

    A 多条动线 避免交叉

    顾名思义,家居“动线”是业主在家里为了完成一系列动作而走的路线。以方便为基本准则,这条路线越短越省事、越方便,新家也会觉得好住。

    太原某家装公司设计师连犇告诉记者:“不合理的室内家居动线,就好比是一棵成熟的长满枝桠的树。如果想从一个分支到另一个分支,必须原路返回到主干道再改变路线;合理的家居动线,应该是最短的路线。

    例如,有一户人家装修完入住,在阳台晾衣服,结果晾衣架却在阳台反方向尽头的杂物间里,这就是长动线,而把晾衣架放在阳台储物柜里,则是短动线。室内的路网也应该是四通八达,不用退回主路就可以到达其他室内功能区。”

    家务、访客、居住三条动线不能交叉,这是动线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户型动线良好的标志。例如,客厅是动线容易交叉的地方,这时候就要合理规划动静分区,一般情况下,如果客厅放置电视,那么沙发摆放处设定为静态活动区,沙发和电视墙之间则为动态活动区。

    B 家务动线 减短最合理

    都市时空设计师徐露表示,如果家务动线不合理,很可能出现这样糟心的情况:比如男主人在沙发上兴致勃勃看着足球赛直播,结果女主人却在打扫家,身影在电视机前晃来晃去。这很可能是家务动线不合理造成的,导致打扫时必须多次往返。

    在室内,家务动线是最繁琐的,包含烹饪、洗衣、打扫等。而在家里,业主最常进行的活动是买菜、洗衣服、做饭、打扫。所涉及的空间主要集中在厨房、卫生间等区域,在家务劳动中,动线如果繁复杂乱,就会让家务过程更为辛苦。

    什么样的家务动线是合理的呢?

    通常,厨房设计在一进门的位置较为合理。这样,外出购置回的蔬菜、水果、零食可以直接拎进厨房;反之,如果将餐桌放在一进门的位置,餐桌和厨房之间隔着一道墙,那么餐桌肯定会变成家里一进门首先看到的最乱的地方。

    而厨房内部也有动线。很多家庭在纠结厨房是“L”形、“一”字形、“U”形,但其实按照做饭习惯设计,什么形状都可以非常方便。按照做饭习惯,一般都是先去冰箱拿食材,然后清洗处理,最后在灶台操作,所以食材的拿取、处理、烹饪就是厨房的动线。只要厨房活动是在这一套动作的三条线上,就能保证不会来回反复地走路拿取东西,也就保证了厨房动线的合理性。

    C 访客动线 避免与私密卧室相交

    除家务动线外,使用较为繁琐的便是访客动线,如果家里有客人到访,产生的动线是从客厅沙发、餐厅、卫生间,这条动线称之为访客路线。

    设计师表示:“进入房间后,访客路线重点在客厅,其次是餐厅、卫生间。因此,这条动线是较为开阔、公开的,与卧室等私密空间应避免相交。例如,有的户型的卧室门位于电视墙旁边,正对客厅,客人一落座即可看到卧室床、衣柜,私密的休息空间直接暴露于客人面前难免尴尬。”

    此外,餐厅周边也是访客动线的主要区域。

    装修时,应该在餐桌四周留出足够的空间,当客人上座、餐椅拉出来时,餐桌边四周围应该还留下大约几十厘米的走路空间,否则一旦吃饭客人落座,出去上卫生间都很难。

    D 居住动线 切忌反复

    居住动线,涉及到卧室、卫生间、书房等区域,这条动线的设计关键在于私密、方便。

    太原市民张女士居住在一套70平方米的小两居内,每天早上她都觉得手忙脚乱、匆匆忙忙。

    她说:“女士每天早上的日常活动包括起床、穿衣、洗漱、化妆、早饭、换鞋、出门,别看简单,但这一整套流程特别麻烦,和家里居住动线息息相关。我曾经每天早上都踩点上班,经常迟到几分钟,觉得起床后的时间非常仓促。后来我把起床后的一套动作的路程画了出来,才发现问题。例如,起床洗澡后,在卫生间直接吹头发比跑到卧室梳妆台吹头发要简单;有时候在卧室梳妆台化妆觉得光线不够,要拿着小镜子到窗前补妆;这些不合理的动线都耽误了时间。”

    后来,张女士修改了动线设计,保证自己完成这些动作路径最短、用时最少。在简单挪动了几个物品的位置后,早起节省了很多时间。

作者: 编辑:实习生 田居正
更多>>  
2280亩的花海你见过吗? 
 
石祥路高架7月7日开通 
 
最深井筒式停车库开放 
 
杭州赏荷哪里好?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7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