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人 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对上世纪80年代人的深入研究留给社会学家更适合些,我们只是以与时俱进的眼光,寻访了19位该年龄段的读者,试着接近一下身边的这群新生代在房地产市场的消费心态。
[基本特征]与前面几代人差别很大,这一代的个性特征最为复杂。他们与前辈的最大不同,其一是追求思想上独立与自由,非常敢对权威和传统说“不”。
其二,人生观不同。不同于60年代和70年代生人不愿意“花父母的钱”,很多80年代生人愿意并习惯“花父母的钱”:他们的父母大多有积蓄,经济条件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为简便起见,我们把80年代出生的人统称为“80后”,年龄不超过26岁。在他们眼中,“实用主义”已经被“时尚+流行”取代,他们对女孩们喜欢1984年出生的女孩李宇春的理由心领神会,也对1980年出生的大男孩姚明在NBA赛场上拿到数以千万美元的工资和广告收入不足为奇。由于对网络、传媒等信息传播方式有敏锐的体验力和高度的吸纳性,他们可以较快地排除价值观念在他们身上的影响,进而不断形成新的价值观念。
谁也不能否认,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中长大的80年代人,他们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在对社会造成强烈冲击。
[经典故事]
A 坚持买不如租的少数派
“我一个月的房租是800元,但假设我把它买下来,我将为它支付月供1300元左右。在当前杭州的房价水平和租金现状下,对我而言,其实买房不如租房。”供职某证券公司的钱一斌走出校门后已经三年。跟他的很多非杭州籍同学一样,一开始他就租房;但跟他的很多同学不一样,接下来他不打算买房。
钱一斌指着公司楼下延安路熙熙攘攘的人流说:“放弃买房的想法、心甘情愿甚至十分乐意地选择租房,恐怕他们中大多数人在心理上总是拐不过这个弯。”
或许是业余时间狂攻“项目数据分析师(CPDA)”课程所致,钱一斌很乐意用数字比例来证实他的决策具备科学性。他以住房市场发达的欧美国家为例:“在美国大约只有30%的人拥有属于自己的产权房,更多的人是租房子生活,过着拎起皮箱就搬家的自由人生。欧洲一些国家租房比例也相当高,西班牙有20%左右的人长期租房,法国人的租房比例高达50%,在瑞士70%的居民是租房。”他相信随着住房市场成熟,“人人拥有一套房产”终究会成为一种过时的理念。
然而在目前,像钱一斌这样信念坚定的年轻人很少,房子正在令越来越多的人坐立不安。“你买房了吗”一度要取代“你吃了吗”而成为新一代的问候语,当一句“我不买房”横空出世后,其激发的社会反应显得多么惊世骇俗。以至于,深圳民间人士邹涛在本地几个著名论坛上发表公开信号召不买房,被视作号召共同抵制房价虚高的楼市;以至于,某对白领夫妇在出租房内完婚成为热炒的新闻;以至于,肩负按揭购买房产的普通工薪族,被授予一个新称号“房奴”。有人打趣说近年来有两个难题,一是劝人买房子;二是劝人不要买房子。很显然,难题二更难成功。不信?小伙子们可试着对身边的伴侣问问:“亲爱的,我们可以不买房吗?”
言归正传。早在去年,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就指出:从中国目前来看,租房比买房划算是有前提条件的。事实上,在房价未稳定、利率上调和租金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买房不如租房的结论是成立的。
在我们这次小型的19人的抽样调查样本中,仅有1人赞同上述观点。
B“没钱”的年轻购房族
“买房?没钱!”这是我们对80后购房小调查进行时他们的第一反应。
如果能赶上实物分房,哪怕是边远区域、任意户型也欣然接受;如果享受到货币化分房,“派发”到近十万元钱,他们或者会在拱宸桥、三墩一带买个小套房;如果中了彩票……太多的如果,只能是如果。所以,他们干脆地通过该年龄段特有的直白方式,以一句简单的“没钱”表达复杂的心情。当然,不排除新一代产生精英的可能,确实也发生过同龄人独立购房的事例,但是因为这样“有钱”的故事是如此之少,以至于连特殊性都算不上。
说一句“没钱”只能是潇洒的无奈,最终房子还得买。于是,他们非常自然地想到了父母。五六十年代出生,事业发展期与社会飞速前进同步的那一代,具备稳定生活和一定积蓄。
在滨江区购买一套两年后交付期房的马君成坦诚,陪同他在售楼部办理购房手续的还有其父母,他们为这套产权所有者马君成“贡献”了20万元。
除了上文提到的钱一斌,12位受访者表示都会用父母的钱买房,剩下6位认为自己父母暂时无法支持他们买房。
———“如果现在的房价不是涨得那么快,如果房价和我们的收入比不是那么高,我们这些刚刚走出校门没几年,要经历没经历、要积蓄没积蓄的人也不会想到向父母伸手拿钱买房啊。”
———“我是独子,父母早就打算用他们的积蓄给我在杭州买房,我有了稳定的住处,将来也可以把父母接到杭州来养老。其实开始大家谁都没有让父母出资购房的意思,养育之恩未报,还让他们掏钱?但是这几年的房价走势,光靠我自己,就算再等几年还是买不起房子了。”
———“我肯定要用父母的钱买房。去年我大学毕业,看中了杭州城西的一套房子,要用我自己那点儿工资想买房,那肯定是不够的。我现在仍在租房,已经很想要一套自己的房子。父母也同意出钱给我买房子。但是我考虑的并不是买房,如今人们常说把钱放在银行里肯定是贬值的,不如买套房子,按照目前的杭州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滨江区肯定会有进一步升值的空间,过几年再出手,还能赚一笔。是花钱租房子跟住自己的房子不可同日而语,租金毕竟是像水一样流出去。”
有的是出于无奈,有的是理所当然,有的是自有一套。
[心态调查]会用父母的钱买房的12人中,有7人在表述这笔来自父母的买房钱时,用了“借”字,然而我们进一步提问后,却仅有2人表示,以后将会把这“借”来的钱还给父母。几年来始终有人质疑这一代年轻人靠父母钱买房,“日后如果我的子女需要钱买房,我也会毫不犹豫的给他们,不然那钱留着干什么?”相当部分80后青年认为,靠父母的钱没什么可指责。
这一代购房者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按中国的传统思想,父母一般都会为儿女攒钱,儿女为父母养老作为回报,这在现阶段是已被广泛认可的人之常情,父母的钱迟早会留给下一代,作为独生子女买房需要钱,提前给他们确实无可厚非。特别是在杭州及至浙江,他们的父母正是现在社会的中坚力量,是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社会群体,多数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购房的资金解决了,接下来的购房选择就基本上是年轻一代们“我的地盘我做主”了。在房子总价没有太多浮动而使得父母资助超支的情况下,年轻一代在房子的地段、楼层、户型等关键因素上发挥了很强的自主意识。如我们给出的“近期购房意向区域”上,19人中有12人表示会把家选在次市中心或者更远些的近郊,其中已有4人购买汽车,6人表示已把购车纳入近期计划。媒体工作的陈许多表示,他看好九堡和下沙的楼盘,在上海生活多年的他对地铁改变城市格局的作用深有感触。因工作生活的时间至上而坚持入中心区域的,19人中有3人;表示无所谓的为4人。
至于现在楼盘营销中非常主流的房产品质因素这个多选调查中,19人的选项与其他人重合率较低,因此我们无法对产品选择和价值因素重要性进行排序,选价格因素者最多,达到9人。由于是初次置业,他们更多会在想像自己是否会住得满意,觉得买“便宜”的房子更划算些。
我们就眼下最热门的户型对19位受访人进行专项访谈,结果19人一致表示不求面积和房间的简单数量,而愿意根据实际生活习惯来选定最佳户型。当然,通风、采光等要素大多停留在诸如最好是带窗的明卫、主卧室要带大飘窗等认知上。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