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楼市新闻>>本埠要闻>>
房博会前的一点想法
house.hangzhou.com.cn 2011年10月20日 12:10:42 星期四  杭州日报

    调控年中的楼市确实让人们很纠结

    毛雨佳

    2011年1月26日,“新国八条”出台,严厉的政策与执行力度,都标志了这将会是无比沉闷的一年。地方细则随后跟进,新政在限贷、限购,乃至税费方面的严苛,都给楼市成交带来了直接和巨大的影响。

    始终如一的调控年

    据了解,出台限购令的城市中,所有的一线城市和二线发达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一线城市中的北京,和二线发达城市中的重庆和杭州是下跌量最大的三个城市,跌幅分别达到27%和34%。上半年,限购政策是影响楼市成交的最大因素。

    就在前不久,同样遭受限购令重创的广州某地楼市,隐隐约约传出了关于政策松绑的消息。然而正当千里之外的杭州楼市也在屏息翘首以待的时候,该地的限购令却在松绑了一天都不到的时间内,被宏观调控摸了摸头,重新打了个蝴蝶结乖乖系上——这一场意料之中、情理之外,号称史上最短暂的房产新政,让人颇有一些哭笑不得之感,由此也向所有人传递了一个信号,限购不会那么随随便便完事儿。

    还有限贷。贷不到款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人们早已对二套房贷不抱希望,随后过旧的二手房也贷不出款,再然后连首套房贷也贷不下来。新杭州人陈小姐对于贷款最大的感触就是“排队、排队、再排队,一直也排不上队”,年初已经看好了房,和开发商签好了购房合同,从第一季度一直等到第三季度,最后连售楼处的销售人员都无奈表示贷不到款只能解约了。

    投资性和部分改善性购房者失去购房资格,刚需则被有意无意地“误伤”。很难说政策调控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但是毫无疑问,这样压抑的气氛在年内都难以消除。

    纠结的刚需

    在任何时候,刚需都是楼市中最纠结的人群。要有配套,交通最好也便利一些,当然,最重要的是总价要低。在短期内人人都只有购买一套房子资格的情况下,种种标准只有提高没有放低,也无疑加剧了刚需的购房难度。

    过于坚挺的房价让不少刚需早早就失去了信心。年初限购令刚刚落实的时候,若有人声称自己的心理价位是85折,估计会引来周围很多人的嗤笑。但是随着大半年时间的过去,进入今年6月份以来,杭州的房价有所松动,一些摒不牢的开发商总算挑起了价格战。从一开始花样繁复的零碎优惠,到渐渐显山露水的8字头折扣,再到近期一些项目秘而不宣的抛售,让不少人感叹,等待还是有回报的,至少在心理上,有了重新入市的底气。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楼盘打出响亮的降价口号,刚需们却随之陷入了另一个窘境——看得见,买不着。新杭州人小黄自从年中的价格战开始之后,就开始关注各个板块的新盘。“之前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把我购房的热情都给熄灭了。本来以为打折之后价格会降,但是发现实际上幅度还是很小的。尤其是一些特价房,看着眼热,基本上和购房者是没缘的。”开发商将降价的噱头做得很大——“9999元/平方米的特价房”、“千人大团购”,以及跌破人眼镜的极低起价,让楼市在瞬间又变得热闹不已,却让不少购房者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起价房买得到,但要凭运气。在上个月的某楼盘开盘现场,一位销售人员就明明白白地告诉记者,起价房当然存在,但也就是一两套,通常在开盘当天就被早早排队的购房者“抢”走了,现在要买只能买到均价上下的房子。随后该销售人员向记者推荐起了价格在23000元/平方米左右的一套房源。

    另外一件让购房者们感到烦躁的事情是,很多他们心仪的楼盘一拖再拖,始终不曾开盘。杭州市民陈小姐始终挂心位于城东板块的某知名品牌楼盘。“我从年初开始关注这个楼盘,每次网上发布开盘信息,赶去售楼部一问,对方都说还不明确,一开始我还摸不着头脑,现在是越等越没脾气。”开发商自然有开发商的难处,购房者心底也积蓄了一大堆的怨气,这或许就是当下刚需与市场之间的真实写照。

    改善型买家的笃定与从容

    虽然不似刚需购房者那么纠结,二套房贷的缩紧,也实实在在地限制了改善型买家的购房动作。“二套房贷”政策打击炒楼投机,防止楼价虚高,但也减弱了部分改善型买家的消费意愿。

    当然,也有全额付款的豪气买家存在,大部分改善型的心态,都是相对淡定与从容的。除了一次性付款外,不少人还将目光投向了周边的不限购地区,如临安、建德、淳安等地。杭州、温州等地的不少买家在杭州范围内遭遇了限购,只能放弃了杭州的房产投资,目前的一些非限购板块,大多风景秀美,开发前景较好,与主城区交通也较为便利,吸引了一批知名房企入驻开发,未来值得期许。

    但与改善型买家的淡定相对的,却是豪宅的尴尬处境。“哪怕是作为不限购地区,临安也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豪宅项目成交了。”在景观项目密集的青山湖板块,当地一位楼盘项目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由此不难看出高总价的豪宅项目面临的处境。

    由这样尴尬的境地带来的,截至目前来看,杭州楼市最低的折扣,就是由小和山某别墅项目所打破。据了解,“十一”期间,该楼盘推出大规模的促销活动,200余平方米的别墅房源,最低的折扣可达到6.5折,直直跌破7字头大关,引发了一轮关注。以一套283平方米的户型来计算的话,原价22500元/平方米,总价630余万元,折后仅需14657元/平方米,总价410余万元,优惠幅度超过200万元。

    买房?退房!

    已经买了房子的人也不见得就能够心平气和。

    楼盘降价对于急需买房的购房者来说当然是好事,但不少开发商选择了遮遮掩掩,为的当然是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未买房的买家为低开的房源雀跃,当然也有人担心已经入手的房屋是否能够保值。早在年初新政刚出台之时,记者在采访某楼盘开盘现场,销售人员就告诉记者,已经有人因为新政的缘故而退房。而在接下来的几月间,退房现象接连不断,最大规模的一次,则是在距今不久的9月,杭州透明售房网在同一天出现505套退房大单,市值12.9亿元,一时之间引来无数关注。

    当然,相比较这些不正常的退房情况,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受限购与限贷的影响,迫不得已而退房的,如今年仍未解禁的拼接户型,以及上文中提到像陈小姐一样的购房者,因为贷款批不下来,最终无奈选择了退房。而种种购房者主动退房的现象则说明,眼看楼市解禁无望,大家对于后市的期待也渐消,对于楼盘的增值前景不再看好,能够退房当然是最好。

    更值得关注的是,就在不久前,某楼盘在产品说明会上隆重推出“无理由退房”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客户可在开发商交房前6个月的10天内,提出“无理由退房”申请,按《无理由退房协议》的约定办理退房手续,开发商将退还购房款,但不计利息、补偿金等其他费用。此举一出震动楼市,毕竟,这样的行为早已在江湖上消失多年。有业内人士表示,“无理由退房”旨在打破购房者最后的观望心理,在跌宕起伏、“房闹”盛行的市场背景下,显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购房者的置业风险降为最低,给予购房者最有效的心理保障。

    似降非降的市场,小道频传的楼市

    此前曾有网络调查显示,有超过7成的购房者认为今年下半年的房价将会更大幅度地下跌。但当这样的降价潮真的来临,人们的心态又复杂了许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开发商频频推出的起价房、特价房,一些购房者开始有了“免疫力”,面对低价房时,态度反而比过去更加理性谨慎。“既然已经有开发商摒不牢,开始放出一定幅度的优惠,这就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市场价格将会继续下行,所以我相信今后还会有更低的‘起价’、‘特价’,这个时候贸然出手,还是不大合适。”一位购房者的话,明白表达了很多继续观望的购房者的心中所想。

    而另一方面,所谓的“起价房”、“特价房”也让不少人心中存疑。在丁桥某楼盘的开盘现场,一位来自杭州市区的王阿姨在签下一套小户型房源以后告诉记者,自己也不是很在意能不能够买到起价房,对于那些低价房源,王阿姨的看法是,这么便宜的房子总归是有些地方不够好的,或者户型有缺陷,或者采光不好,买起来反而觉得不踏实。至于降价,王阿姨淡定表示:“我也不知道整个楼市降了没有,但是这个价格我觉得我承受得起,那就买了算了。”

    楼市似降非降,业内人士也表示,很大一部分的促销优惠看似让利,实则价格依旧坚挺。开发商在开盘之前散播各式吸引眼球的降价传言、抄底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把脉楼市,掌握购房者预期,以“高报低开”的模式,给外界造成“大幅降价”的假象。

    如果说今年的房地产市场,还有什么能够真正触动买房人的神经,那大概就是有关于楼市的各路小道。金沙湖修还是不修,几乎是论坛上每个月都要讨论一次的话题;某大牌房企的坚挺或衰落,也在人们的口中起起落落;还有谁谁谁又抛售啦,谁谁谁又遭遇房闹啦,凡此种种,都说明了这看似安耽的一年,暗中隐藏了几多的不平淡。

    如果说浮华热闹的楼市能够让人一眼就看透市场走向如何,那么沉寂胶着的楼市就是深流的静水,表面上平静沉闷,内中却有暗波汹涌,让人捉摸不透。即将于本周五开幕的房博会,无疑将是年内最后一个值得关注与探究的市场信号。

作者:李坤军 李超 毛雨佳 编辑:袁芳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7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