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从远方来,见面第一句话就问:“杭州的房价大跌了,是吗?”
我急忙回答:“没有啊。楼市平稳啊”。
朋友一脸茫然,又问:“网上有篇关于杭州楼市的文章,看了吗,到处被转载。是篇内容很扎实的文章呢。”
“哦,看了。”我说,“早就看了。不过,对于杭州的楼市,以及中国的楼市,专家、学者们一直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能相信谁呢,只能相信市场,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
于是,和久未谋面的朋友聊起了楼市。
2004年12月16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载文说,2004年10月底,杭州商品房均价为每平方米5651元,而上半年为6613.9元,跌幅达14.6%。文章认为杭州商品房开始由热销转为滞销,并引用了许多权威人士的观点。该文的标题很是吸引眼球:《房价暴跌有崩盘之忧》。
杭州的楼市是中国地产的一脉神经。神经一痛,地产抖动。此文一出,自然被网上热载,掀起一阵阵冲击波。
杭州的楼市,以及中国的楼市,百姓实在难以读懂。关于地产崩盘的讨论并不是从2004年开始的,但在2004年却达到了一个顶峰。
先是世界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发表研究报告称,世界经济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泡沫中,而且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尤其严重。
另一份国内的报告也在表达相似的观点。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完成的房地产业调研报告称,房地产泡沫现象确实“比较严重”。
然而,与此针锋相对,中国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也抛出了一份调研报告,否认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论调,认为只是“局部过热,结构有些问题”。负责此项报告的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博士认为:“未来10年,中国房地产价格还将平稳上涨。”
在2004年12月份上海举行的中国住交会上,众多地产大鳄齐声高唱:中国地产正处于健康发展期。龙永图还发出房地产将在未来的200年内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论断。
在是否存在价格泡沫,是否会崩盘等问题上,专家、学者们都各唱各的调,谁也说服不了谁呢?更何况我们普通百姓呢?
中国的楼市为何扑朔迷离?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描述房地产市场状况的指标以及判断指标的合理区间,存在较大的分歧。在房地产价格判断上,因为缺乏同质房屋价格指数,矛盾更加突出,。同一组数字被不同的论点服务,已屡见不鲜。其实分析平均价格和成交面积增长变化等等,没有多大意义。比如,某一时期市中心房卖得多了,景观房卖得多了,高品质房卖得多了,精装修房卖得多了,商品房均价自然就高了。2004年杭州近郊房,远郊房卖得多了,商品房的均价自然掉了下来。不同质的商品房价格之比,有何意义呢。如果把分析重点放在商品房成交套数的变化上,要有意义得多。
“如此看来,我们应该信谁呢?”朋友自然发问。
应该相信大势,相信市场,相信自己。
何谓大势?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这是大势。在城市化的整个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市长们和大大小小的地产开发商们托起了城市化的大梁。未来数十年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推动楼市前进的不竭动力。即使在完成了城市化进程的美国,楼市依然被看好。一位华裔美籍医学家,每年要来浙大搞科研。他告诉记者,他花20万美金买的别墅,现在涨到了30万美金。不过,在美国买房每年要交物业税,买一套交一套,买两套交两套税。所以炒楼的成本是很高的。
在城市化的大势下,产生源源不断的强劲的市场需求。正是需求的力量、市场的力量拉动中国房地产稳步发展。2004年是楼市的多事之秋,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紧缩“银根”和“地根”,但是市场的力量、需求的力量一直推动楼市前进。
在市场经济中,需求是“老大”,什么都由需求说了算。杭州的楼市更在区位优势、环境宜人、经济膨胀的合力催化下活力四射。
不过,今年起杭州有些开发商的日子不像过去那么好过了,确实也是事实。少数开发商头脑发热,开盘定价太高,楼盘销路不畅,开始如履薄冰。
但是好地段、好楼盘、好景观的房子依然十分难求。杭州的楼市虽然不再供不应求,但是远远还没有供大于求。
国内外的楼史表明,房价的暴涨和暴跌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稳定房价、把房价控制在理性的范围内,确保房价平稳、理性,正是2005年对杭州楼市的考验,也是百姓的企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