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穗深房价涨幅超10% 去行政化是未来调控方向 |
house.hangzhou.com.cn 2013年05月24日 08:47:04 星期五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
房地产调控力度不断加码,“国五条”最严调控落地近三个月,然而最新数据显示,广州、北京、深圳、上海4月的新建商品住房分别以13.7%、13.4%、11.5%、10.2%的同比涨幅遥遥领先,被视为全国最严调控的北京,二手房以2.0%的环比涨幅居全国之首。 房价原本就高得离谱的一线城市,为何反而成为领涨先锋?是调控措施未扼住涨价咽喉,还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未动真格,还是地产商负隅顽抗?市场对房价又如何预期?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地价再创新高 个税调控“悬空” 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主要一线城市前4月土地市场成交量价齐升,北京、杭州等地平均楼面地价同比涨三成。5月初,广州拍出一块新地王,折合楼面地价2.6万元/平方米,而这一地块目前周边的商品房售价才不到2.5万元/平方米。“面粉贵成这样,面包怎能不涨?”一位房地产商告诉记者。 “这种拍卖的办法,就是地方政府再怎么表态严格调控不放松,老百姓都会担心未来房价预期会失控。”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忧心忡忡。 从3月底国五条地方细则落地大限至今,已经两个月时间,除了北京等少数城市以外,绝大多数城市尚未公布房屋交易20%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实施细则。记者走访二手房交易市场时发现,原本意在抑制卖房炒房冲动的个税,却几乎全部转嫁给了购房者。一些城市税务和房地产主管部门的说法是“还在研究”,还有一些城市的说法是“要等中央出台规范的指导意见”,各种说法铺天盖地,效果则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开发商有对策 消费者心慌慌 位于广州南沙的楼盘天玺湾,为了应对政府限价,就想出了把原本规划出售的精装房合同,分拆成“毛坯房”和装修合同,毛坯房的合同单价控制在政府指导定价线内。记者查阅数据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去年底网签均价还在12000元/平方米左右的楼盘,今年4月底就“离奇”下降到不足1万元/平方米。 “房价统计数据下降了,开发商钱也没少赚,最后就只有老百姓被忽悠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实行限价的北京和广州,这样操作的开发商“绝不只是一两个,就看政府动不动真格管了”。 熟悉房地产领域法律问题的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周玉忠表示,开发商拆分合同逃避限价违反了一房一价的明码标价,也涉嫌虚假价格,政府有关部门对此应依法予以纠正和查处。“如果政府不能严格加强市场监管,再严格的调控措施也只会变成‘空调’。” 最新的房价统计数据让购房者揪心,东方财富网一项针对近5000名网友的调查显示,64.4%的人认为房价还会进一步上涨。 记者走访了多家在售楼盘均发现,房价上涨预期仍旧强烈。“看过的一些热点楼盘好几个都是日光盘,让人心慌,现在不出手恐怕更买不起。”在北京大兴区一家楼盘看房的小胡说。这家楼盘的售楼员小庞说:“调控增加了买房者的成本和流程的复杂程度,房价该涨还得涨。” 调控还应狠抓落实 “去行政化”或成方向 十年调控,从调整投资性需求降温楼市,到出手救市,再到调控重重加码,祭出了一轮轮限购、限贷、限价、提高税收的调控大旗。 “调控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但从三个月到半年左右的短期来看,房价温和上涨的可能性仍较大。”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对记者说,“如果政府不采取进一步措施,现阶段房价很难出现拐点。” 北京大学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尹斌认为,调控政策在抑制楼市投机的同时,部分刚需及改善型需求者的购房门槛同时高企甚至被限购。目前的调控还处在应当狠抓落实的关键时期,调控措施既要控制房价过快增长,又要保障刚需人群不被调控“误伤”。 近日召开的房地产行业内部会议透出信息,针对现行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有关方面正在研究和观察,不排除调整政策的可能,最快在今年下半年对个别条款进行调整。多家机构认为“去行政化”可能成为未来调控方向。 去行政化,即意味着淡化行政色彩,尽可能突破行政的束缚,突出市场的主导地位。 胡刚认为,必须解决体制性的土地财政依赖、房地产税收体制改革、房地产登记联网制度建设等“深层次”问题,“短期行政调控为长期制度建设赢得时间,才有意义。” |
作者:欧甸丘 乌梦达 刘敏 编辑:张梦婕 |
上一篇: 房价易涨难跌为哪般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