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棚户区改造涉8.5万人 保障房"更上层楼" |
house.hangzhou.com.cn 2012年08月03日 14:31:34 星期五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
从“卖”到“租” 从大的方面说,立足于为老旧工业区改善居住条件的棚户区改造,也属于保障房的范畴。如果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开始算起,中国保障房建设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 199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简称“23号文”)。这意味着,以取消福利分房为特征的中国住房制度改革拉开大幕。 在最初的制度设计中,经济适用房被确定为城镇住房供给体系的主体,供应对象是除了最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以外的所有家庭。设计的供应面要达到80%左右的中国家庭。 而同样是在23号文中,廉租房也被提上了台面。但它的使用范围被限定在“最低收入家庭”。 于是,当时的住房制度设计就呈现出三轮共驱的格局:经济适用房满足80%家庭的住房需求,另外20%则由廉租房和商品房共同满足,其中廉租房面对最低收入群体,商品房则面对高收入群体。 从事后的发展历程看,此时的经济适用房,承担着一种从过去的福利分房向以后的市场化过渡的职能。 从1999年到2003年,经济适用房获得了高速发展。这5年,中国经济适用房的累计竣工面积为4.77亿平方米,解决了600多万户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廉租房的建设力度则相差甚远。从1999年到2006年底,中国政府每年在廉租房上的财政投入不足10亿元。截至2006年底,中国廉租房累计保障家庭54万户。其7年时间覆盖的家庭数,尚不足经济适用房4年覆盖数的十分之一。 200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发布。这个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影响巨大的文件,将房地产业定位为“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经济适用房从此前的“住房供应主体”,调为“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通知》同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发展,提高其在市场供应中的比例”,并“努力使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 此后,中国商品房市场持续升温,在住房供应中的比例也水涨船高。同时,地方政府的发展诉求被迅速归拢到土地财政下,其与市场中的投机因素一起,最终让《通知》中“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的诉求难以实现。 根据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报告,1998年至2003年,全国商品住房每平方米的价格只增加了343元,在全面实施18号文的第一年——2004年,每平方米就比上一年上涨了352元。 一位房地产公司高管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与中国很多政策的制订一样,《通知》有两个基本的诉求:一个是发展诉求,一个是稳定诉求。过去过于偏重后者,导致房地产市场发展不振,并最终使得政府难以承受;之后则过于偏重前者,令其市场价格严重偏离价值,使得大多数民众难以承受。 2007年到2008年开始,廉租房重新获得高层的认可,其建设进入快车道。2007年,全国安排廉租住房资金77亿元,超过历年累计安排资金的综合。2008年,廉租住房保障资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中央加大了对财政困难地区廉租住房的补助力度:西部地区400元/平方米、中部300元/平方米、辽宁、山东、福建省的财政困难地区200元/平方米。 廉租房的受宠,说明决策层正在从以前“制造产权”的思维模式,转向满足现实的需要。这不仅将总体上大大降低政府的投入,同时也有利于扭转一个观念: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置业意识,是推高房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人说,中国人这一思维方式后面,一方面有泽被后人的传统,也有深深的不安全感。 到了2009年,决策层对以租房形式提供住房保障的意图更加明显。2009年8月,江苏常州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公共租赁房管理办法》。2010年6月12日,在住建部等7部门制定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中,正式引入了“公共租赁房”的概念。 2011年6月11日至12日,全国公共租赁住房工作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会上指出,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主要是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的阶段性需求,提供租金较低、户型较小的住所。 他对公租房的功能概括为:增加有效供给,优化住房结构,引导居民合理住房消费,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人才和劳动力有序流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分析,相比其他住房保障形式,公共租赁房在实现中央高层“住有所居”的目标方面效率最高。“一方面,它的覆盖范围最广,另一方面,它遭遇寻租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
作者: 编辑:张梦婕 |
上一篇: 北京房协发布房产行业信用风险蓝皮书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