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棚户区改造涉8.5万人 保障房"更上层楼" |
house.hangzhou.com.cn 2012年08月03日 14:31:34 星期五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
保障房是重大民生和发展工程,事关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福祉。在近日有关会议上,李克强表示,今年中央财政对保障房建设补助资金继续增加;政府将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使其惠及更多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 7月21日,北京暴雨。 潘玉林坐在三室一厅的房子里,倒上一杯茶,看着窗外的滂沱大雨。这是第一次,他不用为房子漏雨而担心。如果是在以往,他可能忙着往房顶上铺油毡,或者往裂开的墙缝塞土,地上还要放上一个盆接水。 这是门头沟采空棚户区改造定向安置房,是北京市最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涉及居民3.1万户、8.5万人。 棚户上楼 2011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曾经来到这里,考察棚户区改造的进程。这里的居民张进芹记得,当李克强来到自己家里时,由于房间很小,站不下很多人,她不得不站在门口。 这是一个由一间卧室和一个客厅组成的建筑。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由石头和土砌成,90年代翻新改成了砖房。每个在门头沟煤矿上班的矿工,可以分到一间卧室加上半间客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城镇的住房制度,实行的是实物分配加低租金分配。由于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发展乏力,政府无钱投入住房建设,居民的住房条件不升反降。到1978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初的4.5平方米,下降到3.6平方米。 门头沟曾是全国五大无烟煤产地之一。上千年的开采历史,造成了这里约7平方公里的采空区。由于地下采空,房屋地基下沉,墙体开裂,C级和D级危房占40%以上。李克强去年曾经造访的刘金生家,就有一道因地基沉降出现的墙体裂缝。 棚户区的房子原本没有厨房。张进芹建了一个临时厨房,再在几个建筑上搭上点东西,就成了一个小院。 院子里没有厕所,公厕在几十米以外的地方。每天早上,居民群起如厕,厕位马上紧张起来,女厕有时候要等很长时间;到了冬天,北风劲吹,路面湿滑,老人如厕成了一个难题。 在丈夫去世以后,张进芹和公婆、儿子住在这个院内。公婆住里间,她和儿子住客厅。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狭小的空间变得越来越不方便。 这在潘玉林家里更为明显。他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在通常情况下,四个孩子要挤在一张床上。实在挤不下,只好打地铺。 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内,还要摆放一些煤块或煤球。烧饭靠它,冬天取暖也靠它。在这个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一到冬天,整个棚户区的上空就烟雾缭绕。在这种烟熏火燎中长大的孩子,下意识地选择逃离这个区域。 碰到阴雨天,日子就更加难熬。在上世纪90年代翻新之前,这些土坯房子没有几个不漏雨。一到下雨天,就得全家人出动。有的拿脸盆,有的拿雨毡,还有的往漏雨处糊泥。 这些经历,已经成为潘玉林提心吊胆的回忆。现在一到下雨天,他爱人还会下意识地紧张。7月21日下大雨那天,她东瞅瞅,西望望,说这下好了,不会漏雨了,除非整座楼漏雨。 潘琳现在的房子有三室一厅,80平米。这比原来平房的面积多出三倍。按照棚户区改造的政策,政府先花了一笔钱把他的房子买下来。这笔钱除了够他买下这套安置房之外,还能剩下几万块钱作为装修费。 5月6日搬家时,孩子们建议把原来的旧家具全扔掉,换上一套新的,潘玉林答应了。 现在,每天早上,他和爱人都会早早起来,围着尚未竣工的小区转一圈。再过两年,北京第一条磁悬浮地铁S1就要开通,终点站就设在离小区不远的地方。出门不远有个菜市场,菜种很齐全。现在老伴一天要去两趟菜市场,不一定买菜,就是去看看。原来他们住在棚户区山坡上的时候,去一趟菜市场要走1里多路。出门坐趟车,也要走20多分钟。 张进芹家平房面积不到60平方米,分了两套小两居,都是60平方米,一个在龙泉,一个在黑山。前一个已经封顶,目前正在搞设施配套,最迟今年年底交房;后一个刚刚开建,初定于2014年交房。 由于公婆都上了年纪,为了看病方便,她选了离医院较近的龙泉和黑山,没有选交房较早的石门营。 第一套房子交付后,张进芹就能搬出现在租住的房子了——这是一间10平米左右的平房,吃住都在里面,夏天闷热得厉害。读大专的儿子暑假回家后,房间显得愈发局促,母子俩不得不挤在一张床上。 按照棚户区安置政策,在旧房被拆迁、新房交付之前,每月按交房的房型给予一定的租房补贴:一居1200元,两居1500元,三居1800元。《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调查发现,很少有人舍得拿这个钱去租楼房,大部分租的是每月四五百元一间的平房。 |
作者: 编辑:张梦婕 |
上一篇: 北京房协发布房产行业信用风险蓝皮书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