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国内外要闻
债市融资能否扛起保障房建设大旗?
house.hangzhou.com.cn 2011年07月01日 10:26:19 星期五  来源:证券时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日前发文,允许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并要求这些公司将筹措的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这对饱受资金困扰的保障房建设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

  保障房建设迎来了及时雨。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日前发文,允许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并要求这些公司将筹措的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这对饱受资金困扰的保障房建设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然而,债券融资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保障房建设资金缺口问题?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率高企的情况下,后续的偿付和资金监管问题如何保证,又会带来哪些风险?为此,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第一创业研究所副所长王皓宇和国泰君安首席地产研究员孙建平。

  保障房企业债将迎来大发展

  资金支持是保证保障房建设的关键。据住建部测算,要完成今年新开工1000万套保障房的任务,至少需要投资1.3万亿元,其中,约5000多亿元资金由中央政府和省市县政府筹集,剩余8000多亿元由社会机构和保障对象及所在企业筹集。然而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保障性住房的补助资金仅有1030亿元,再加上财政部刚发行的首批涉及11个省市的504亿元地方债,资金缺口很大。为此,国家发改委发文允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企业债,将筹措的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房建设。那么,企业债的融资规模会有多大?能否担起重责?

  王珏林认为,地方融资平台发企业债具体规模主要根据需要来确定,估计能利用这项政策的地方和企业都会使用。

  杨红旭对企业债的发行规模表示担心,“保障房建设资金缺口很大,如果能发行上千亿元企业债,则效果显著。”在他看来,能够发行多少企业债尚难确定,毕竟保障房投资收益低,而市场资金比较紧张。

  王皓宇则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他认为,保守估计,今年保障房企业债供给将大幅增加,少则2000亿元~3000亿元,多则高达4000亿元~5000亿元。

  目前各种融资渠道相继对保障房敞开了大门,例如短融、中票、企业债等都对保障房项目放开。但在孙建平看来,大城市保障房资金基本可以解决,贫困地区仍存在较大困难。

  公租房项目是融资难点

  保障房的融资来源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政府财政,包括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住房公积金贷款、土地出让净收益、地方政府发债等;二是企业自有资金;三是企业贷款;四是企业发债,包括发行中票、企业债、公司债等。而哪些保障房项目适合通过发债来融资呢?

  据王皓宇介绍,在保障房各类别中,棚户区改造房由于最终要出售或租赁给原住户,有还本来源,且有政府资金支持,再借助发债,能较大比例解决资金问题。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最终出售给个人,资金回款有保障,拥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也可以用发行债券方式融资。而公租房和廉租房无法还本,且低息,因此资金筹集不能靠发企业债,只能依赖土地财政。

  孙建平进一步分析指出,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可出售型的保障房项目由于政府有一定的对接措施,且供不应求,开发周期及资金回流周期短,且配套的商业设施部分可以贡献收益,整体净利率一般在3%~8%。因此开发商建设积极性相对较高,基本不存在融资困难。而公租房是政府委托开发企业代建,之后一次回购,政府持有产权,建成以后只租不售,如果按照现在市场的情况,最快也得30年收回本金,而且最担心的是后期运营管理。因此,公租房项目的资金筹措是难点。

  以北京为例,北京每年预计建设6万套公租房,需投入220亿元~250亿元,5年在1000亿元~1500亿元以上,由政府主导建设,土地部分免费划拨,政府需要投入总投资的30%,每年需要60亿元左右,而70%要靠银行贷款、保险、社保基金等资金投入。

  杨红旭对此表示赞同,他也认为,公租房的运营模式尚未定型,与限价房和经适房相比更复杂,风险也较大,这也是保障房融资最大的难点,而这部分用于公租房的资金缺口将近2000亿元。

作者:张达 编辑:袁芳
更多>>  
全国红运会比赛 红军... 
 
许颖裸照外泄家居照 ... 
 
纪敏佳疑整容家居照曝光 
 
乐嘉辞职 家居照曝光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