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降价:九龙仓入股前的最后盛宴? |
house.hangzhou.com.cn 2012年06月14日 08:02:41 星期四 来源:杭州日报 |
6月8日,绿城房产在杭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与九龙仓集团及其全资子公司订立认购协议。九龙仓以每股5.2港元价格认购绿城中国配发的4.9亿新股,以及25.5亿港元可换股证券,总额为50.98亿港元。认购分两次完成后,如果可换股证券全部转为绿城股份,九龙仓将持有绿城大约35.13%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在此之前,坚持不降价的绿城,对杭州经典项目绿城·西溪诚园的精装修类住宅产品(诚公馆)进行大幅价格下调,并取得火爆的销售业绩。这次降价,是九龙仓入股前的最后盛宴? 绿城为什么降价? 在杀跌声不断的上半年杭州楼市中,绿城是一个另类,它以实际行动拒绝了购房者希望其降价的呼唤,完全是一幅“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姿态。其间,绿城有过破产传言之困,有过“割地求存”之举,有过全民销售之探索,就是没有降价销售之妥协。 直到近期,市中心标杆大盘兰园的兰悦组团和西溪诚园的“诚公馆”产品这两个酒店式公寓,终于撕开了绿城产品价格体系的一道口子,以相对于其住宅产品大幅低开的价格,迅速打开了积弱已久的销售困局。尽管宋卫平在日前的公开表态中并不承认这是绿城的降价行为,解释说这只是考虑到40年的产权与住宅的差异而采取的低价策略,但是,业界普遍把它看做是高傲的绿城第一次实质性的降价行为,其以价换量之意图彰显无遗。 那么,自从本轮调控以来坚守价格体系从未松口的绿城,此次因何破例呢?事实上,不是绿城不想降,而是因为不敢降,也降不起。绿城一向认为自己的产品有着别人不可比拟的内在价值,而降价就是对于自身产品的一种否定,这一点绿城一直来没法说服自己。而且,被绿城视为最宝贵财富之一的庞大的绿城粉丝(俗称“绿粉”),是绿城最不敢得罪的群体,一旦降价销售而引发诸如“房闹”后果,是绿城万万不想看到的。早在2008年万科首次在杭州掀开价格战时,宋卫平就曾有言“绿城是一个业主都不敢得罪的”,意为绿城不会跟进降价。 虽然绿城产品的价格看似“高高在上”,但事实上并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这与绿城一向不擅长成本控制有关。即便像兰园这样单价四五万的房子,如果认真测算其成本,就会发现,只要价格轻轻一降就会触碰到其成本线,所以绿城说自己没法降确实不是搪塞,很多楼盘绿城确实降不起。 而此次“兰悦”与“诚公馆”之降,无非是捉襟见肘的绿城资金到了火烧眉毛的时候。在“兰悦”与“诚公馆”降价之后没几天,便传来绿城出让股权引入九龙仓,换取近51亿港元现金的消息,如果不是债务压顶,如果还有腾挪空间,绿城断不会走股权转让之路。看来,今年以来一直“力求生存”的绿城,确实很难。从这个角度去想,“兰悦”与“诚公馆”的低价甩卖也就不难理解。 绿城先降酒店式公寓,一则酒店式公寓降价没有公寓来得显眼,二则绿城旗下酒店式公寓本身不多,历史负担较轻,更容易博得理解。日前,宋卫平的公开解释原话是这样的:“最近有一些楼盘把价格做低一点,主要是酒店式公寓,理论上是40年产权,住宅是70年,从地权的价值上面来讲,已经有差不多接近1/2的差额在里面。另外,酒店式公寓里的一些居住费用比较高,因为它是商业,所以它的价格会稍微下来一些。”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兰悦”与“诚公馆”的降价,更像是借助酒店式公寓为自己找的一个台阶,而且先降酒店式公寓从效果看也是最有效的,酒店式公寓属于“不限购”,可以满足散布于温台等地的“绿粉”的购买欲望。 酒店式公寓已降,住宅产品降价是否有戏,宋卫平对此最新的回应是——“我们的房子是没有办法大降价的,我只能做适当的优惠,它不能降价,因为它的成本和价值就在那里。而且我们对待这些产品的态度和我们的管控,里面的成本,都是要远远高于一些可以轻而易举打折的这些楼盘,那不一样。因为有些地段本身稀缺,有些营造过程中的产品稀缺。”他还表示,宏观调控快两年了,绿城最大的优惠大概在8个点到10个点左右,这已经是最大的极限。 既然已经有此表态,可以判断绿城就目前而言尚不会大幅降价销售住宅,但是“适当的优惠”会越来越多地得到体现,不仅在楼盘数量上,而且在优惠的深度上。 |
作者:方张接 胡灵波 刘德科 李坤军 编辑:张梦婕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