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稳健正道与危机谣言 豪宅与保障房梦想 |
house.hangzhou.com.cn 2011年11月11日 09:24:35 星期五 来源:杭州日报 |
对于绿城这枚硬币而言,这一面是稳健正道,另一面是危机谣言;这一面是豪宅标签,另一面保障房梦想。 在战略层面,2008年那一轮危机之后,以稳健为核心的“绿城变法”已经开始,但是市场形势的急剧变化,对于已经从2008年里汲取了教训、希望向稳健回归的绿城来说,其实没有给它太多变革的时间——可以说,“绿城变法”的时间太仓促,是再次陷入困局的直接原因;在产品层面,“豪宅营造专家”标与“保障房最大建造商”这两种看起来截然不同的角色,完美地融合在了同一家开发商身上。 这就是绿城。 意欲求稳的变革努力与外界盛传的“二次危机” 如果行业没有如此的大起大落,绿城或许会成为成长最顺的企业。但是,事实是这个假设不成立。 2009年5月,刚刚从一轮调控中缓过气来的宋卫平,对于同行蠢蠢欲动的涨价行为,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去涨价,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他觉得,当时的市场复苏来之不易,大家应该好好去珍惜,不要再去破坏这种平衡,“最好未来两三年内房价都不要有大的起伏,平稳就好,大家都去休息一段时间,市场也需要多一些休养生息”。 但是,宋卫平话音刚落,迎面而来的便是一波大家都已经见证的、波澜壮阔的飙升行情,很多楼盘都在这短短半年时间里实现了价格翻番。当然,绿城也是这波疯狂行情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销售额一下子翻越了500亿。但是,这种受益是短暂的。癫狂的市场很快催生了新一轮的更加严厉的调控,时间一长便造成了眼下楼市的困局。 市场形势的急剧变化,对于已经从2008年里汲取了教训、希望向稳健回归的绿城来说,其实没有给它太多变革的时间。可以说,“绿城变法”的时间太仓促,是再次陷入困局的直接原因。 绿城意欲求稳的变革心理,其实在2009年伊始就已经初见端倪。绿城把2009年定位为“经营管理年”,提出以“稳健积极、高效优绩”为主基调,调整扩张步伐,以“实现强大持久的销售能力、厚实稳健的融资理财能力、稳定持续的精品营造能力”为经营管理目标。一向大手笔拿地的绿城,频频把“稳健”两个字挂在了嘴边,透露出当时强烈的转型之谋。 也就在那一年,绿城开始推进一些着眼于未来的战略变革和长线布局;那一年,绿城摸索中的“商业代建”模式,有了基本的雏形。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岁月里,土地自然增值和与其同步的物业市场价格普涨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核心利润来源,即使对于行业内的标杆企业也是如此。这有点像看天吃饭,但是,对于希望永续经营的企业来说,永远把赌注压在土地自然增值和市场价格普涨上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重点就是调节盈利重心,增强盈利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绿城提出的“商业代建”模式,要解决的正是这个问题。当这个思路打开以后,绿城的专业能力就不再被束缚在自有资金或者合作开发所取得的土地上了,天地豁然开朗。于是,去年9月,整合绿城现有品牌资源及管理资源的专业房地产品牌服务管理公司——绿城房产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揭幕。绿城建设未来将主要以契约形式向合作伙伴提供品牌输出与建设管理服务。这标志着绿城从一个精品物业营造商正式向房地产投资商、运营商和服务商的角色转型,对整个行业也是一次创新的实践。 应该说,面对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常态化以及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绿城的代建服务,其实也是对自有资金瓶颈和行业风险的一次创新与破局,是一次顺应趋势、雨来伞张的战略应变,以增强自身发展的稳定性与永续性。 与此同时,成立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也成为绿城一个志在长远的战略部署。在去年秋季房交会的一场论坛上,寿柏年第一次完整而清晰地公开了成立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的设想,希望能够集结社会上的闲钱来做项目,摆脱资金的掣肘,做“不花钱的生意”,实现向“轻资产”战略转轨。 这样一个具有行业探索意义的尝试,直到今年六七月份才真正得以实施,并引发了满城风雨,不仅引发了对于绿城资金链断裂的猜想,更招来了银监会专案调查的风波。 可见,变革不易,要想短期完成转型更难。 最大的拦路虎其实便是市场大势。必须正视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是代建业务还是自营项目,置身的其实都是同一个市场,要想稳健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稳健向上的市场大势基础上。而对于市场大势的判断,一向坚定看多楼市的绿城,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点过于乐观。 在去年12月举行一场媒体与投资者恳谈会上,宋卫平公开表示,未来的10到20年时间里,房价都会处于一个稳步上升的过程,明年当然肯定还会上涨,幅度起码有10%。这个趋势是肯定的,因为土地价格在涨,材料在涨,农民工工资也在涨。他还开起了玩笑,“房价上涨会在普遍区域内存在,以我对中国历史的研读,以我对世界历史的了解,以我知天命之年的经验,完全敢于这样判断。如果有人一定要跟我说‘拐点’的话,那我只能从人类的起源说起了。” 至少从目前来看,必须承认的是,宋卫平对于2011年的判断出现了偏差。2011年急转直下的形势或许出乎了绿城的预料,眼下绿城必须面对的是,尽管一而再地申明自己很“健康”,但是外界似乎更愿意把绿城想象成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于是,“绿城申请破产”之类的谣言竟然也有了市场。 尽管时局艰难,依然可以相信,绿城一切尚好。毕竟,绿城对危机会有预案,也有腾挪的余地,实在不行可以出让一部分项目的股权解决资金上的问题。只是,真的希望,尚在路上的绿城变革之旅,不会在这场严峻的考验面前戛然而止。如果再给绿城多一点时间,也许就可以避免再一次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豪宅营造专家”标签与“保障房最大建造商”梦想 很长时间以来,绿城留给了外界一个印象,就是他们是给富人造房子的,尽管绿城百般不愿意戴上这样的标签。 这种印象的产生其实并不奇怪。早在2007年之前,绿城“别墅营造专家”的名头就已经打响,九溪玫瑰园和桃花源被作为绿城的两个不同风格的别墅精品,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后来,随着新绿园、蓝色钱江等第一代、第二代高层的声名鹊起,绿城开始奠定“豪宅营造专家”的地位。 宋卫平曾说:“拥有一套可以满足各种居住理想的房子,是人们买房的最终目的。所以,即使在市场行情很严峻的时候,绿城也不能降低楼盘的品质。” 从2007年开始,绿城将品质路线全面升级为精品战略,致力于将绿城项目打造成所在城市同类产品的品质标杆。 对于品质的极度追求,使得外界对绿城产生了“为了品质不计成本,追求高端不计风险”的误解。对此,绿城自己作出的解释是,绿城所要追求的并非仅仅是高端精品,而是面对不同的市场与客户群的相应产品都要做成精品。打个比方,绿城产品的“绿城血统”就如同是“宝马系”汽车一样,无论七系、五系还是三系,虽然价格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但都工艺精湛。 在绿城自己看来,虽然他们开发高端住宅的历史确实与绿城发展的历史一样长,但到目前绿城已经构建起完整的产品体系,从别墅、排屋、多层及高层住宅、度假公寓、城市综合体再到其他城市公建项目,从定位大众消费的蓝庭、桂花、百合系产品,到千万元级的玫瑰园、御园、桃花源、鹿城广场等别墅和大宅,从小众精品到大众精品几乎全面涵盖,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 “豪宅营造专家”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推高房价的指责,尤其是在高房价似乎被众矢之的调控日子里。但是,更庞大的理性群体似乎理解了高房价背后的价值支撑,他们满意于绿城房子带来的价值回馈,并矢志不渝地追随绿城。有一份专门针对“绿粉”的调查显示,绿城业主对于绿城物业的忠诚度达到了87.6%,买过两套及以上绿城物业的比例达到了44.7%,这些指标均位列中国品牌地产公司第一。 难能可贵的是,即使那些没有住过绿城房子的城中村农民,也表达了他们对于绿城品质的向往。在西湖区骆家庄、五联村的改造中,村民就明确提出,要由绿城来做这里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对于村民的要求,绿城也欣然应允。 “能够得到农民的认可,我们心存感激。不是每一家开发商都能够享受到这种荣誉,我们对此感到很自豪。”宋卫平说,绿城绝不会把改造城中村项目的水准放在商品房之下,要改变过去农居安置房留给人们的简单粗糙印象,公司会抽调优秀的工程管理人员和项目管理者进去。他还向村民承诺,“做得不好你们把我赶走。” “豪宅营造专家”标与“保障房最大建造商”这两种看起来截然不同的角色,就这样融合在了同一家开发商身上。 事实上,2005年10月,绿城首次介入杭州市江干区“城中村”改造暨安置房代建项目以来,绿城就明确了以精品工程为标准,以“建设全国一流的安置房”为目标。时至今日,绿城替政府承建的保障房规模已经超过了800万平方米。 绿城刚接手杭州彭埠云河家园项目时,这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已经完成,建筑的形体已经定型,绿城通过设计调整和“营造加法”将原有的普通塑钢门窗更换,阳台拦板从铸铁材质换为铝合金玻璃;为了严格控制外墙面砖质量,工作人员冒着高温,最终花了3个月时间把300万块外墙面砖都敲了个遍。 在青岛的李沧区,绿城所接手的理想之城项目中代建农民安置房工程已于2008年年底竣工。这个代建项目规模庞大,总建筑面积41.72万平方米,受益家庭接近3500户。在业主论坛上,这个项目被称为“史上最牛安置房”。青岛市委书记阎启俊在参观后说,青岛理想之城·百合花园是目前国内所能见到的最好的安置房。 “绿城是一家以商业模式运营的社会公益企业,”宋卫平说,“我们非常愿意去做那些不赚钱的房子,希望有一天,绿城能成为全国最大的保障房建设公司,让更多的人住上高品质的房子。” 当然,如果绿城果真成为全国最大的保障房建造商,也不失为是一次成功转型。保障房所产生的利润,虽然微薄,却也稳健,可以助力绿城回归稳健的变革之旅。绿城曾经表示,即使全国的房地产企业都倒闭了,绿城至少还有两条路好走,指的就是安置房和商业代建。 |
作者: 编辑:张梦婕 |
上一篇: 新开楼盘创板块最低价 存量住宅却需7年才能去化
下一篇: 库存积压上市房企面临生死考验 倒逼房市降价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