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当前仍以稳字当头 市场不具大幅反弹条件 |
house.hangzhou.com.cn 2012年08月21日 09:15:31 星期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已有政策若能从严执行 市场不具大幅反弹条件 4月份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逐渐出现回暖趋势,房价的再次上涨引发了管理层的担忧。为调研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情况,国务院7月下旬委派8个督察组奔赴16个省市对各地房地产市场进行专项督察。从督察情况看,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了较好落实,调控成效不断显现,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有效抑制。同时强调,要求各有关地方深入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不得以任何理由变相放松调控。业内人士表示,督察组此番表态再次重申了楼市调控的决心,未来调控政策不会放松,现在认为楼市已全面回暖还为时尚早。 楼市并非“全面回暖” 据国家统计局7月份楼市数据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平均环比上涨0.14%,已连续两个月上涨。其中,50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价格下降的城市仅有9个,持平的城市有11个,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均呈上涨趋势。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认为,从今年前7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成交均价走势看,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成交均价同比上涨5.3%,房价呈现小幅度补涨反弹态势。 尽管各地房价均出现了上涨的现象,但是并不能就此认为楼市已全面回暖。北京中原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认为,目前整体市场的成交复苏仍非普遍性,市场虽然松动,但限购、限贷依然指向投机、投资需求入市,这样就难以支撑全面回暖。所以虽然量价可能同涨,但价格上涨幅度有限。 “这次回暖的基础尚不牢固。”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朱中一分析认为,不一定要看房价本身的高低来评判市场回暖怎么样,不同的城市市场回暖情况也不一样。全国每个城市因其所在区域、辐射范围、调整速度的不同,市场回暖情况也不一样,不能单纯参看样板城市的价格涨幅来判断自身市场回暖情况。 地方“小动作”被关注 事实上,除了刚性需求的集中释放和信贷政策的利好外,个别地方政府“松绑”限购政策也是造成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而这也是此次国务院委派督察组重点调研的内容之一。 督察组发现,一些城市房价环比出现上涨,导致市场预期发生变化,稳定房价的压力加大。此外,个别地方存在通过放松限购条件、发放购房补贴等方式,刺激住房消费的苗头。对此,督察组已向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提出明确整改意见,要求各有关地方深入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要求出现放松调控政策苗头的地区立即予以纠正,并强调各地不得以任何理由变相放松调控。 “国务院房地产督察组的工作将会达到‘一石三鸟’效果。”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认为,一是督察现有政策的执行情况,对于全国有警戒作用,会让一些有意微调政策的城市就此打住;二是防止政策执行可能存在弱化问题;三是全面了解上半年全国房地产的各个方面情况,为下半年的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认为,自调控以来,地方政府和中央一直处于博弈状态,在土地财政压力之下,不少地方政府屡次试盘松绑调控,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幅度较大,但尚无地方政府因此受到问责。因此,问责制的重启尤为重要,若没有房价控制目标,就缺乏问责地方政府的依据,也就无法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 政策调控加码可能较小 如果下半年房价仍然继续上涨,调控政策是否还会加码成为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对此,谢逸枫认为,新一轮中央房地产调控主要是维持既有政策,再度调控加码的可能较小。 “从国家层面目前还是不要出政策的好。” 朱中一认为,因为上半年的形势来之不易,而且现在国际整个经济形势还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一定不要调整政策,作为政府来说肯定还是要继续关注房地产市场的一种态势,做好加强对市场的监测和分析。 朱中一表示,当前经济的财政政策、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都不会变,房地产业由于地域特点比较强,所以建议每个地域的每个省,本着稳定房地产市场的责任各自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地方土地供应少的可增加土地供应,二套房信贷政策宽松的适当收紧等。 “若已有政策能从严执行,则市场不具备大幅反弹的条件。”张大伟表示,未来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问责、严格执行预售资金监管、进一步规范预售流程,甚至限制房价涨幅目标等,都可能成为下一阶段调控的储备政策。而这些政策能否逐渐出台并发挥作用,将成为影响未来市场走向的重要因素。 |
作者:周小苑 编辑:袁芳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