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国内外要闻
京沪高铁托起中国新经济带 沿线房价逆市上涨
house.hangzhou.com.cn 2011年07月01日 10:25:00 星期五  来源:南方日报

  今日下午3时,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铁正式开始运营。全长1318公里的京沪高铁,连接的不仅仅是北京和上海两个特大城市,更重要的是将江苏、安徽、山东、河北的沿线城市以点带面联系起来。

  业内人士表示,京沪高铁不仅增强了环渤海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对沿线城市的带动作用,更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和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这片区域将可能成为一个托起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经济带。

  沿线房价逆市上涨

  京沪高铁线路全长1318公里,横跨北京至上海7省市,连接“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经过之国土面积虽只占大陆的6.5%,但人口却占四分之一,GDP更占大陆的40%,这里堪称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

  廊坊、济南、常州、昆山……这些布局在京沪高铁沿线的城市,早已感受到了京沪高铁带来的春风,作为京沪高铁线路上的重要一站,济南市的房价开始逆市上涨。多家济南市西南区的在售楼盘销售均价基本都已超过8000元/平方米,更有个别楼盘的均价超过万元。作为三线城市,京沪高铁沿线的常州房价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翻了一倍多。

  京沪高铁沿线房价的上涨正是因为高铁的经济聚焦功能。业内人士表示,京津冀城市群在京沪高铁通车后,由于高速铁路的发展增强了城市间的通达效率,加上本身具有雄厚的重工业基础、政治中心、优良港口等实力,发展速度很可能超过珠江三角洲。

  北京交通大学一位专家告诉记者,高速铁路将进一步提升了沿线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功能,创造“同城效应”,例如上海本身是港口城市,技术、商业、文化理念、城市管理水平均领先其他城市,京沪高铁将使上海发挥磁吸效应,吸引更多企业、资金与高阶人才进驻,将有利上海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两大经济圈加速融合

  京沪高铁连接的不仅是环渤海与长三角,还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串联起来,将中国两大经济圈的辐射效应延伸至中部地区。

  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陈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京沪高铁的开通,首都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会形成一个哑铃式的格局。早期,三大都市圈各自在内部扩张,如今高铁开通后,缩短了彼此的距离,使两大都市圈物流、人流和资金流的流动更为便捷,促进彼此的交流与发展。

  对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京沪高铁的开通也将更快地给他们带来政策流和信息流,北京是首都,有很多的资源,尤其是政策资源,这些资源加快流入长三角,将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发展。

  其实,贯穿两大经济圈的京沪高铁,其初衷就是为了满足两大城市圈相互要素流通和经济联系的需求。长期以来,首都经济圈的区域协作虽然有所推动,但总体来说进展较慢。京沪高铁的开通,长三角经济圈的物质要素会加快流入首都经济圈,其产业转移将促进和带动首都经济圈的发展。此外,长三角地区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其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海派文化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首都地区。

  高速铁路的开通可能会使沿线城市产业结构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配置资源。例如汽车产业向京沪两地集中,家电产业向山东的城市集中,而山东主要城市第三产业与京沪进行互补分工等。

  产生“过道效应”:吸走沿线一些城市区域优势

  不过,有专家指出,高铁开通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发挥“吸管效应”,集聚人才和资源,又会产生“过道效应”,将经济要素向一些城市中抽离。

  京沪高铁的开通,在带来部分低档产业的转移外,对于高档产业,尤其是金融这种高档服务业,反而会给沿线城市带来虹吸效应,会进一步加大向北京、上海的资源聚集力度。使得沿线城市以前存在的一些区域性优势反而丧失。

  而一些生产加工型的低端产业,可能会更多地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较低的城市转移。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明确定位和比较优势,在产业梯度转移调整中可能会成为“过道”。

  经济学家易鹏还指出,京沪高铁的开通并没有改变整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他的理由是,京沪高铁布局的沿海地区,进入了经济结构优化阶段,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是在中西部地区,而非是沿海地区。

  在易鹏看来,京沪高铁沿线唯一保持高速发展的城市天津,更多的是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大项目的投入保持着高速增长,而非是靠京沪高铁带来的契机。

作者:吕天玲 编辑:袁芳
更多>>  
全国红运会比赛 红军... 
 
许颖裸照外泄家居照 ... 
 
纪敏佳疑整容家居照曝光 
 
乐嘉辞职 家居照曝光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