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国内外要闻
20年后房地产市场三问 对总体现状是否有误判?
house.hangzhou.com.cn 2011年07月01日 09:11:56 星期五  来源:新华网/经济参考报

  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 刘欣欣

  我们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走向住宅私有化”的改革方向。第一次提出了要振兴房地产业。当时,住房是一种福利,主要靠单位分配,很多人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掏钱买房,从来没有想过在中国可以拥有自己产权的住宅。

  作为记者,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呼喊能够造福人民,看到人们的住宅得到改善。如今,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人均已达30平方米,世界35%的钢材、55%的水泥,浇筑在中国的大地上。上海一年的住房竣工量,比欧盟最早的12国家一年建的总量还多。这种建设速度,前所未有。

  24年前,住房是热点问题,24年后,住房仍然是社会的一个大热点。

  一开始都不知道去哪儿调研

  24年前,我和同为新华社记者的陈宝玖奉命写一组关于住房问题的调查。我们历时20多天,跑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等地,最后写出了《房房房》一组三篇报道。在经济参考报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那个年代的社会大背景是什么样的?改革开放之后温饱解决了,有衣服穿了,大家就开始思考住房是否也应该有所改善。当时,城市居民住宅短缺已成为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前,房子长期都是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统一投资建造、统一分配、统一维修管理的,人们都是等着单位分房子。而随着人口增长、城市膨胀等一系列历史和现实原因,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难以应付迅速扩大的住房需求压力,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

  于是,改革的呼声逐渐升高,住房改革也已经在个别地方有所探索,但人们对住房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并不清楚。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补贴出售住房的试点,当时长期的低房租高福利政策,让人们认为买房不如租房。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全国城镇居民住房平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月租金约一角三,住两间房一个月只需要交几元前的房租,这在当初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标志,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低租金刺激了人们住房需求的膨胀“一个月少抽一包烟就能多住两间房,我干啥不多要房?”

  后来国家又提出了提高房租、增加工资鼓励买房的改革思路,并在山东烟台等地搞试点,我们做这组报道就是这期间。

  还没开始调研,总社有些同志就告诉我说这个选题没什么可写的,因为连当时的建设部都不了解相关改革情况。我和宝玖第一站就是去建设部,本来想从那儿获得一些线索和调研方向,但结果很让人失望,当时的建设部居然对全国哪个城市搞得好这样最基本的情况都不知道,他们只是让我们去天津的一家房地产杂志问问情况,因为那份刊物当时在行业内还比较权威,会刊登一些地方住房改革的情况介绍。

  20多天十六七万字采访记录

  调研也不都是一帆风顺,去烟台采访就遇到了困难,相关主管部门不接受我们采访,只说现在正在研究当中,还比较敏感。原来在我们之前有个别媒体对房租改革做了不客观的报道,给当地工作开展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他们不配合,我们很犯愁,因为烟台是国家领导人亲自抓的试点,全国都关注烟台的改革,如果没有烟台房租改革试点的情况,这篇文章就缺少核心的内容。

  之后我们想了各种办法,试图接触到了解试点情况的人,包括翻看宾馆的住宿登记,就是这个本没想到有什么收获的举动,让我们发现了全国房地产协会也从北京来烟台调查的信息,当时非常兴奋,立即查到了他们的房间,找到他们。

  我们在聊天中谈到了在广东、成都等地采访掌握的情况,他们对国内其他地方的改革情况还不太了解,提出让我们把材料给他们。而他们来调查烟台改革的情况,有烟台的改革方案,我们可以交换。

  就这样我们拿到了烟台的改革方案,但人家只是将材料借阅给我们,于是当天晚上我和宝玖两个人就开始抄,一直到凌晨三四点钟,终于拿到了主要内容和关键数据。

  我们的采访深入到工厂、企业,采访了包括房产公司经理、工人在内近百人。在上海采访的时候,专门走进小胡同里面了解城市居民的真实住房情况。调研的20多天里,记的笔记就有半尺厚,字数达十六七万字,笔记本翻一遍差不多要一天。

  我们选择调研的地方都是改革走在前面的城市,他们有很多创新型的探索,很多领导干部和集体都有一些新想法,我们从他们那里吸取了很多新思想。

  除了扎实的调研采访,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材料,包括国外的一些译著,一些经营管理类的书中会有房地产改革、经营的内容,也做笔记。

作者: 编辑:袁芳
更多>>  
全国红运会比赛 红军... 
 
许颖裸照外泄家居照 ... 
 
纪敏佳疑整容家居照曝光 
 
乐嘉辞职 家居照曝光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