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国内外要闻
重庆人一年两亿海外买楼:八成自住
house.hangzhou.com.cn 2013年05月15日 09:19:30 星期三  来源:重庆商报

  主要是两类群体:商人和企业高管偏爱澳洲和北美

  买房群体

  商人、企业高管

  买房地点偏好

  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

  买房用途分布

  自主80%投资20%

  “一双鞋的价格买一套底特律的房子,30万欧元就可移民塞浦路斯住上海景别墅”……近日,这样的报道赚足了中国投资者的眼球,也把近年来不断升温的中国人海外置业热潮再度聚焦在镁光灯下。据美国全国地产经纪商协会的报告显示,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期间,中国就有90亿美元购房款涌入美国楼市。

  商报记者昨日调查发现,海外置业在重庆也开始悄然兴起,且多以自住为置业目标。业内称,重庆人投资海外房产才刚起步,一年的资金规模约2亿元。未来,重庆人的这一需求将持续放大。

  个案500万墨尔本买楼度假

  昨日,商报记者从重庆季风海外投资公司了解到,今年3月份,本土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通过该公司在墨尔本买了一栋别墅,总价500万元人民币。整个过程只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出于保密,季风海外投资公司不愿过多透露买家信息。不过,商报记者了解到,该买家购房主要是为了去澳洲度假,以及为孩子留学准备。

  此前,在4月举行的春季房交会上,钢运集团旗下专司全球旅游地产代理的美尔地产,携其代理的海外30多个楼盘项目参展。其中,澳大利亚的一个楼盘吸引了两名客户下单。买家之一陈先生从事户外运动装备生意,其在澳洲买楼是为了将业务拓展到海外。“澳大利亚是个全民热爱户外运动的国家,而我的公司在国内的业务已较为成熟,或将把澳洲作为海外业务的首站。”陈先生当时告诉商报记者。

  规模一年2亿投向海外

  事实上,海外置业近年来渐成热潮,中国人置业的身影正在遍布全球。来自美国全国地产经纪商协会的报告显示,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期间,国外人口在美国购房共投入825亿美元,其中中国人(包括香港买家)花费90亿美元,占11%,连续两年成为美国房产第二大海外买家,仅次于加拿大人。

  据商报记者调查得知,在重庆做海外地产推广的企业有两类:房产代理商和投资咨询公司。据不完全统计,重庆从事海外地产的机构,包括美尔地产、季风海外投资在内不超过5家。美尔地产副总经理傅东升昨日向商报记者介绍,钢运集团的海外业务在2011年下半年启动,去年一年共成交海外房产20余套,总金额7000多万元。

  重庆季风海外投资总经理陈晶晶昨日告诉商报记者,“季风投资以澳洲和北美业务为主,目前年均成交量30套左右,总金额约1亿元。加上其他代理和投资机构,目前重庆人在海外置业的资金一年约2亿元。当然,一些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商业地产并不在内。”

  路径重庆人偏爱澳洲和北美

  日前,国际物业顾问莱坊最新发布的《亚太区洲住宅市场回顾》报告显示,受楼市降温措施影响,海外买家对英国住宅物业的兴趣亦大大提高,而亚洲买家几乎占英国新建物业买家的一半。同样,泰国、菲律宾、澳洲、新西兰、美国及加拿大亦渐受亚洲买家追捧。

  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昨日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从全国来看,中国人海外置业路线大致有四条:即以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济州岛等为主的亚洲线,以法国、英国、西班牙、塞浦路斯等为主的欧洲线,以美国、加拿大为主的北美洲线,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主的澳洲线。“这些国家都是旅游热点,同时也是移民较多的国家。所以,中国人海外置业基本与移民潮共生。”

  不过,昨日商报记者采访中发现,重庆人偏爱的是澳洲和北美洲的房产。

  “从公司这两年的业务看,重庆人喜欢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购置房产。”陈晶晶告诉商报记者,季风海外投资今年的业务就以澳大利亚和美国为重,目前在这两国代理的楼盘已达到二十多个。

  前文提及的在澳大利亚置业的陈先生说,澳洲和北美洲华人多,出租和转手也更为便捷;同时,在这两个地方的业务更容易开展。傅东升则表示,这两年全球经济疲软,但美国和澳大利亚毕竟是经济强国,房产升值空间更大。“拿美国来说,只是由于汽车行业不景气,才使得底特律的房产贬值。但在洛杉矶、纽约、旧金山、华盛顿、波士顿等五个城市,房价一直比较坚挺。”

  目的八成重庆买家自住

  根据市内海外地产代理机构提供的数据,重庆买家大部分将购入的海外房产用于自住,这一比例高达80%。

  傅东升介绍,从目前接触的客户看,投资海外房产的主要是两类群体:一类是商人,另一类是企业高管,比如IT行业高管、律师事务所和设计研究所合伙人。这就决定了他们在海外购房的主要用途则为自住。“首先,他们有度假需求,部分人还有移民的考虑,其子女多会选择到国外留学;此外,部分人还有生意上的往来。”

  不过,令代理机构欣喜的是,纯投资的客户正在增加。陈晶晶介绍,若不涉及移民,投资海外地产门槛并不高。如果市民手里有两三百万元“闲钱”,即可投资海外地产。按目前重庆人在海外购买房产的主流报价来看,马来西亚在120万~250万,塞浦路斯约250万元,澳大利亚在200万~300万,美国一些城市的公寓不到100万、别墅250万~350万,目前这些国家的年租金回报基本能保证在6%~8%。

  纵深

  我市海外置业刚起步重庆买家后劲足

  业内称,重庆客在海外买楼投资才刚刚起步。据重庆季风海外投资总经理陈晶晶介绍,目前市内从事海外地产代理的公司成立时间非常短,也就2~4年的时间,而东部沿海的大部分代理公司开展这一业务已上10年。美尔地产副总经理傅东升则称,这一点从纯投资客户的比例也能看出,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海外置业者目前有超过一半的人用作投资,而重庆的纯投资客户只有约20%。

  不过,业内却看好重庆客的潜力。傅东升表示,首先,重庆作为西部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去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59.00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居全国第二、西部第一;5月初,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发布报告预测,全市上半年GDP增速预计为12.8%左右。其次,重庆积极打造IT产业集群和金融高地,吸引了全球知名IT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入住,而两个行业产生的富人阶层最多,而且他们愿意改变生活方式,比如选择国外度假,有购房的需求。此外,近日招商银行发布的《2013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个人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受访者中考虑或已经完成投资移民的比例仍在60%左右,30%的人士持有境外投资。而在重庆地区,这一人群超过1万人。

  或许是看好这一市场,本月初重庆西蒙斯房产咨询公司开门迎客。这样,市内从事海外地产代理的成员又多了一个。昨天,该公司总经理王峰向商报记者介绍,目前只代理澳洲的楼盘,已经积累了7组意向客户,有客户将在本周末的推介会上进行现场签约。

  而海外地产商也开始盯上了重庆市场。去年底,新加坡海峡贸易集团携其在新加坡开发的两个楼盘来重庆“摆摊”。当时该集团房地产与酒店业务执行总裁丁行洲向商报记者表示,前些年,新加坡的购房者除本国外,以马来西亚和美国客户为主,但近一两年中国人开始增多,目前占比达到20%。“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隐形富豪多,海外投资意愿强,所以把重庆设为推介首站。”

  支招

  海外置业不宜急于求成

  重庆西蒙斯房产咨询公司总经理王峰表示,投资海外房产面临的风险包括当地的税收政策、房价下跌和汇率变动等。比如,一些海外国家房价不高,但是在购房、持有、出售几个环节,成本很高。一些国家或地区还对房地产的维护有要求,如果买房只是空置,有可能要承受较高的税费。而在房屋持有阶段,业主还需要依物业估价每年向市政府缴物业税,各种成本算下来,其实际支出也不少。同时,政治风险也需要充分注意。

  “海外置业不宜盲目跟风。”陈晶晶提醒,必须弄清楚自己的目的,比如如果是为了子女留学,那子女喜欢什么专业、这个专业在哪个城市,这些细节都要考量。有投资者习惯了在国内投资期房两三年获得翻番的投资回报,尽管国外房产的租售比国内要高很多,但其价格较为稳定,上涨空间有限,需要持有5~7年方可获得收益。

  资深澳洲房产专家刘磊则表示,在海外买房,一定要用当地人的思维去判断。尤其是投资型客户,所在城市的人口构成,近几年的失业率等都需要去做评估。此外,海外购房一定要评估土地价值,因为国外更多的是永久产权。同时,在一些经济状况不好的城市不要急于“抄底”,之前媒体报道美国底特律一栋楼抵不过一双鞋,这种房子不具备投资价值。

作者:谭亚 李华友 编辑:张梦婕
更多>>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 ... 
 
任志强吐槽南京机场 ... 
 
一线80后当红女明星 ... 
 
《我是歌手》歌王羽 ...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