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楼市新闻>>国内外要闻>>
京城银行拧紧房贷闸门 首套二手房贷首付摸高五成
house.hangzhou.com.cn 2010年10月11日 10:21:56 星期一  北京商报

  楼市调控新政让传统楼市消费旺季“金九银十”出现变局,也改变了不少购房者的原定计划。日前多位读者向本报反映,9月初还拥有房价控制权的二手房屋中介突然变得热情起来,房屋价格一降再降;而银行却将房贷闸门越拧越紧,以“阴阳合同”做低购房税、首付和利率优惠任选其一等优惠潜规则几乎绝迹。

  业内人士表示,中介希望保住单子,但银行对房贷业务的态度随着调控政策的再一次落实而坚决。某银行地产部人士表示,“此次调控力度空前,估计不会有银行敢在这一敏感时期‘顶风作案’”。

  “半个月前我在北三环看上了一套二手房,开始时中介报价200万元,而且没有砍价的余地,我想等等再说。没想到国庆期间,中介突然给我打电话说房价降到了195万元。过了两三天,中介又把价格降到了190万元。十天内降了10万元,我觉得差不多可以出手了,可没想到在房贷上卡了壳。”读者李女士对记者表示。

  由于李女士名下已有一套房产,因此这套北三环的房子应该算是她的第二套房产。节前两周,某股份制银行个贷部业务员曾向李女士表示,她如果来该行贷款,可以在首付和利率中任选一项优惠,要么交四成首付,贷款利率上浮为基准利率的1.1倍;要么交五成首付,可享受基准利率。“我想了想,还是贷款利率重要些。房价降了之后,我就跟银行说想选择利率优惠,但银行却说首付和贷款利率的优惠都没有了。”李女士如是说,“银行现在提出只能帮我返点,贷款80万元返5000元现金。”

  一边是房屋中介态度突然变殷勤,一边是银行“果断”取消长期存在的优惠潜规则,李女士表示“只能继续观望”。

  购房者刘先生也碰到了类似的问题。他看上了一套价值260万元的二手房,因为房本没满5年,他要购买就得补交将近20万元的购房税。“当时银行跟我说,他们可以把房价做低,大概只需要我交5万元税款,也就是‘阴阳合同’。但新政一下来,银行也不敢这样做了。”刘先生表示。

  据记者了解,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让许多二套房贷客户打起了“退堂鼓”。我爱我家控股公司副总裁胡景晖对记者表示,房地产调控新政确实对中介业务造成了一定影响。不少中介频繁联系有明确购房意向的买家,希望保住单子。但银行对房贷业务的态度随着调控政策的再一次落实而坚决。某银行地产部人士表示,“此次调控力度空前,估计不会有银行敢在这一敏感时期‘顶风作案’”。

  相关新闻

  首套二手房贷首付摸高五成

  “现在的二手房一般只能评估到市场售价的八至九成,还得是房龄比较新的,老房子更低。”北京中原三级市场部研究总监张大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套2005年100万元的二手房为例,根据节前银监会等几部委的政策,购房者如果是首次购房的话,可以申请到七成的贷款,即首付需要30万元即可,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银行所委托的评估公司对房产的最高评估只到90万元,最终的贷款是按照90万元的七成即63万元放款,购房者需准备37万元的首付,接近四成。“这还是二手房中房龄非常短的,对于大部分房源来说,能评估到实际售价的八成就不错了,再换算一个七成,最终到购房者的手中也只不过是五成而已。”

  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更是坦言,除了二手房贷的评估价与实际售价存在差异外,目前北京大部分银行已经对20年以上的老二手房停止放贷,购房者如果想买这部分房源,只能采取全款的方式。“20年的房龄实际上就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房子,没有公摊,房型普遍偏小,总价较低,选择购买这部分房源的基本上都是刚需族,这部分群体全款购房的可能极低。” 张月表示。

  在二手房贷收紧的同时,根据住建部等多部委9月29日公布的新政,各商业银行对贷款购买商品住房,首付款比例调整到30%及以上;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严格执行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由于各家银行认定“新老政策”的时间节点不一样,部分购房者也面临着被迫弃单的可能。

作者: 编辑:袁芳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7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