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经济带:黄金商道的全球演变 |
house.hangzhou.com.cn 2012年12月20日 08:41:24 星期四 来源:杭州日报 |
城市的兴盛往往与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商业角度来看的话,运河和水域,对城市和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纵观世界,大部分的一线城市都是跟运河水域息息相关的,比如日本福冈的博多运河城、英国伦敦金丝雀码头、韩国首尔青溪川,都成为河文化的发展与城市复兴典范例子。而纽约,更是直接成为依托于运河促进下繁盛起来的大都市经济带的典型城市。 与伦敦、纽约等因运河的开通而繁盛至今的国际级城市一样,今天的杭州,千年的大运河依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唯一不同的只是,这条曾经以水运贸易、工业运输为己任的运河,早已经开始了华丽转身,成为旅游、文化、创意、商贸、休闲、居住的绝佳载体。伴随其间的则是,一条成熟、符合未来美学经济的运河经济带正在走向成熟。 千年运河造就繁盛中国城市经济圈 运河对于杭州而言,实在太过于重要。 今天的杭州,是一座可以让人用心灵阅读的城市,人文、婉约而又充满动感。在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等等荣誉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杭州因其独特的城市个性、内涵、形象、自然、人文而相得益彰;这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名的城市,千年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湖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以及西溪文化,与生于斯、长于斯的名人大家们,共同开拓起璀璨的人文篇章。 而让杭州在漫长的千年岁月中,始终保持着繁盛地位,其间,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可谓功不可没。 目前史学界一致的观点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史料记载,公元前486年,春秋霸主之一的吴王夫差花费十年时间,开始开凿邗沟。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出于征服越国的需求,在邗沟的基础上继续开凿了由苏州至无锡、常州的运河。至此,这条出于战争需求的人工河道无意间却沟通了江、淮、河、济四大水系,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 公元605年开始,隋朝在结束内乱实现中国统一后,隋炀帝为使江汉平原及江南富庶地区的物资能源源不断地运往洛阳,分三个阶段进一步推进运河的开凿。彼时,隋炀帝下令以当时的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了黄河与淮河的交通。之后又进一步改造了邗沟以及江南运河。三年以后,又开凿永济渠,并北通当时的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至此,一个多枝形的运河系统首次出现在华夏大地上。 因为水系的打通,使得南北贸易进一步繁荣。扬州、淮安两座城市便成为了南北交通枢纽重镇。至此,这两座城市也凭借着漕运之利而富甲江南,成为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以元代的漕运海运图为例,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繁华城市基本上是沿水路而建。漕运的城市群从大都往下,一直到山东境内的东平和江苏境内的扬州,最后直至杭州。这些围绕着运河而兴盛起来的城市,实际上是当时整个中国,尤其是隋唐以后最重要的城市群,由此也是当时的中国最富庶的地方。从这样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运河沿线的城市群实际上可以理解成财富以及货币流动的心脏。" 回眸往昔,这条绵延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实在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气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浅吟低唱,又让这条古老的人工河道增加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同样,又是因为她,一座座城市又演绎出太多的繁华胜景。可以说,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者,京杭大运河的贯通绝对不仅仅是简单的水系贯通,其背后更是贯通中华南北经济文化的大动脉。 “半天下之财,悉经此路而进”。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南端起讫点的杭州,因占据黄金水道的重要位置,终于成就了“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的兴盛景象。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运河千年兴盛的背后,则是漕运带来的中国城市经济圈的繁盛。 运河背后的国家利益 其实,不仅仅是京杭大运河,包括苏伊士运河、伊利运河、巴拿马运河等在内的众多运河,在其建成后,均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亦成为诸国利益之角力场所。其中,尤以巴拿马运河最为典型。 由于交易范围和交通技术的限制,人类最初的贸易通道集中在陆路上。跨洋贸易的开端是发现新航路。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3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从西班牙出发,一路向西航行。两个多月后,他们发现了一些岛屿,这些岛屿属于今天的加勒比海地区。 此时,葡萄牙人也在不断地向南寻找通向东方的航路。葡萄牙人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穿越大西洋,渡过美洲大陆最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经过菲律宾群岛,进入印度洋,再沿着葡萄牙人发现的航路返回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很显然,新航路的发现成为世界开始近代化进程演变的催化剂,而航海贸易则极大促进了全球化的劳动分工,进一步推动了资本和新技术的扩散。 但很快,欧洲人发现,东西两条新航路,都绕了很大的弯子:西路,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要绕行到美洲大陆最南端的麦哲伦海峡;东路,从大西洋进入印度洋,要绕行到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望角。于是,开凿两条运河,缩短两条航路的计划就不断被人提出。 打通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此后的数百年时间内,一直因为各种原因而为付诸实现。直至1896年巴拿马摆脱西班牙控制,才将这个早在1534年,由当时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构想的伟大计划实现。 1914年,巴拿马运河的通航,使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短了5000~13757公里。目前,占全球贸易运输量5%的货物通过该运河运输。美国、日本和中国是巴拿马运河最大的三个使用国。该运河对于美国尤其重要,经运河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贸易中几乎有2/3的货物来自美国。 运河经济带脉动全球贸易 又以苏伊士运河为例,这条由法国人投资,动用几十万埃及劳动力,12万埃及人付出生命,于1869年修筑通航的运河,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提供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区域的最近航线。时至今日,苏伊士运河依旧是世界使用最频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际海运航道,每年承担着全球14%的海运贸易,成为了今天埃及的主要外汇来源之一,成为了世界经济的重要风向标。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同样意义非同寻常。史料记载,就在苏伊士运河开通的十余年后,这样的影响已经开始逐渐在中国展现。很显然,苏伊士运河已经开始发挥出它对于全球经济提升的贡献。 此时,东西方的距离正因为运河的开通而被缩短,从伦敦直航上海的航程也由原先的120天以上缩短到了只需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航运的繁荣欣然全面刺激了上海的经济。 而另外一条运河——伊利运河的开通,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除了打通当时美国东西部的贸易之外,更间接促进了华尔街全球金融中心的霸主地位,并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 美国幅员辽阔,从空中俯瞰这个国家,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落基山脉,宛如三个自然疆界将国家分为东西两部分。美国中西部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是美国的粮仓,也是当时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的主产区,然而交通的阻塞,使得物品不能及时运送到急需农产品的东部市场,连年的丰收并不能使农场主们得到更多的财富,而东部人们对这些物品也只能是望洋兴叹。 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开通美国东西部的贸易成为了建造伊利运河最大的初衷。 时光倒叙至1817年的美国,时任纽约市市长的德威特·克林顿敦促州立法机关通过了一项法案,纽约州要建一个363英里的内陆运河系统。通过伊利运河的修建,直接将美国的五大湖区与大西洋顺利连接。 当时的批评家们嘲笑这项投资有勇无谋,甚至讥笑这一项目为“克林顿沟”。而整个工程花费达到了史无前例的700万美元,超过了当时美国任何一个公共设施项目。 为了尽可能早地见到收益,克林顿决定将伊利运河建设的第一段选在一条平缓的水面上。同时,开创性地向市场发行了运河债券。到1821年运河约有220英里已经完工,运河债券受到市场追捧,伦敦货币市场开始对运河进行大笔投资,仅巴林兄弟银行一家就购买了30多万元美国的运河债券。 利用金融杠杆的巨大推动力,伊利运河在开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第一段工程就顺利竣工。 1825年,伊利运河开通当年,共有13100艘小船通过运河,交纳的费用高达50万美元,这笔收入用来偿还运河建设所欠债务绰绰有余。纽约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偿清了所有贷款,余下的资金全部就用来拓展运河支流。 而更为深远的影响则是,伊利运河运送的不仅仅只是货物,伴随而来的则是大量的城市移民。在伊利运河开通后的长达40年的时间里,纽约已经从最初的十几万人口的小城一举成为有着百万人口的大城。伊利运河不只加快运输的速度,也将沿岸地区与内陆地区的运输成本减少了95%。快捷的运河交通使得纽约州西部更便于到达,因此也造成中西部的人口快速成长。 很快,纽约成为了美洲大陆最大的新兴城市。而纽约地位的确立,最终导致了华尔街在世界金融中心领导地位的确立。托马斯·哈恩教授认为,伊利运河的修建其实是美国早期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一次完美联姻。为美国经济繁荣和华尔街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它的成功修建,直接引发了美国股市的一轮大牛市。自此以后的200年时间里,华尔街成为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重塑杭州运河经济带 2006年国庆前夕,运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竣工,两岸景观串珠成链,大运河旅游产品日渐丰富。六年以来,在经过一系列大手笔动作之后,流淌了千年的古老运河,在其最南端的杭州再次绽放出迷人魅力。 长久以来,以西湖为核心的武林CBD都是杭州人心目中不可动摇的中心。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杭州积极实施“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城市规划,分别在钱塘江岸和运河沿线打造了两大新城中心——钱江新城和运河新城。 根据规划,运河新城的定位为:打造具有运河特色、杭州特色、时代特征,集生活居住、商务办公、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北城市副中心。 从2009年年中开始,位于拱墅区拱康路以西运河新城区块的运河富康时代广场正式奠基,随着这个被喻为运河新城第一单、第一个商务中心项目的启动,预示着运河新城的实质性启动。 规划中的运河新城,北至余杭界、西接京杭大运河、东临拱康路、南靠石祥路,总面积约7.27平方公里。业内人士表示,运河新城与钱江新城最大的区别在于,钱江新城的开发与建设是选择在一个全新的城区,而运河新城则是在本已经拥有大量成熟企业、大量成熟住宅社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从一开始,运河新城就已经赚足了人气分,这也是目前运河新城规划出炉后,各类商业业态迅速跟进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目前,规划中的运河新城(拱墅区范围)总建筑面积控制在779.87万平方米左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约379.63万平方米,市级公建建筑面积约341.37万平方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约58.87万平方米。 未来的运河新城究竟展现出怎样的姿态。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基本定调。在商业服务设施中,整个运河新城将规划三个大型商业中心,包括北部的商业商贸中心、中部的炼油厂工业地景综合体和南部的商贸物流综合体。同时,运河新城还将形成“一带,双心、六片区”的发展格局。 “一带”指的是运河水系与运河沿岸公元绿地共同组成的运河景观带,未来这条运河景观带将形成。“双心”:即中部炼油厂工业地标性景观综合体和南部运河商贸物流综合体。而六片区则分别为:由北向南分别为铁路北片区、铁路南片区、炼油厂综合体片区、杭钢河南片区、商贸物流综合体片区、工业仓储片区。 通过城中村改造、企业搬迁、河道治理、运河景观带建设等,将全面改善康桥地区目前比较脏乱杂的局面,提高居住品质。与此同时,整个运河新城规划范围内还将保留大量的工业遗产。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块内,现在这里为杭州炼油厂。地块用地面积分别为2.11公顷、2.65公顷,其中工业遗产保护范围面积共计2.21公顷。 与此同时,运河新城内还将规划有两个地铁站。在本次调研会期间,规划部门进一步优化了地铁5号支线线位。运河新城范围内一共将设两个站:一个是位于运河以东,拱北停保综合体内的拱康路站;一个是位于运河西岸核心区的银河埠站。如同钱江新城一样,“运河新城”的建设将对杭州市的城市格局发生影响, 目前,作为杭州最具价值的人居河流,围绕在这条千年运河的周围,一条非常明显的运河经济带正在有序进行重塑,成为了推进杭州城市建设的新动力。作为京杭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运河杭州段在经过十年蜕变之后,成效显著。 今天,成功通过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国家4A级景区评定验收,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功能都已经大大提升,运河沿线面貌日新月异,土地价值日益凸显,吸引了远洋地产、绿城、九龙仓、滨江集团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纷纷入驻,运河流域已然成为杭州主城区最热门的楼市板块。 据了解,今后几年,为了打造独具活力的运河经济带,搭建运河经济发展共同体,助力杭州经济、商贸以及房地产开发产业的发展,未来3年,运河沿岸江干区段、拱墅区段、余杭区段(塘栖)三大行政区、四大板块,将有共26幅土地推出,包含商业、住宅两大类用地,合计出让土地面积近千亩。 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再到运河时代,杭州的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多中心形态逐渐形成。从武林中心到钱江新城,从城东新城到运河新城,唯有一条纽带将杭州城市格局发展的各个阶段、城市大框架下的多重核心一一串联起来,串联起古老与开放、串联起成熟与新兴。这条纽带正是以运河为基轴中心,涵盖城市发展、旅游休闲、商贸商业、人居环境的杭州运河经济带,正全面带动杭州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背景介绍 滨河商业的典范 日本福冈博多运河城 博多运河城是日本最成功的大型商业中心之一,是体现日本策划与美国设计完美结合的成功案例。对日本的大型综合商业设施的开发提供了里程碑式的借鉴模版。 博多运河城位于日本福冈市,建于1996年,总占地面积3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3.45万平方米,复合了酒店、商业、办公等多种业态。博多运河城建筑整体呈峡谷状,显现出浓郁的西方建筑色彩。人工运河穿城而过,与整体建筑结为一体,游客可以通过若干拱廊往返运河两岸。 博多运河城西临那珂河,交通便捷,距博多火车站、地铁站与天神商业街距离都为700米左右。尽管与天神商业区仅一江之隔,但由于运河城所在的川端区在历史上是个工业区,所以商业氛围薄弱。1975年3月,日本山阳新干线的修建,使这里土地开发机会开始成熟。开发商看到这里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升值潜力,便在1978年购入了著名钟纺集团的一个工厂旧址,并开始计划开发商业项目。由于要在运河边进行开发,关系到防洪安全等因素,从拿地到项目开业,历时18年之久,方案经过多年论证修改,才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博多运河城的诞生重振了博多老工业区,促使福冈市的整体发展趋于平衡。 |
作者:陈卿 编辑:张梦婕 |
上一篇: 打造独具活力的运河经济带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