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楼市新闻>>国内要闻>>本页
“中国有必要在下半年调整货币政策力度”
2009年08月06日  14:01:14    杭州网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在不断回升。2009年8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调查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3%,比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美国经济也在企稳,根据7月31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初步数据,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率计算下降了1%,这好于经济学家此前的预期。

随着经济的反弹,市场中越来越多的人对未来通胀的前景感到担忧。为了反危机,中国上半年发放了史无前例的新增贷款,美国也是竭尽所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经济学理论和历史经验表明,当经济衰退时,宽裕的流动性不会造成通胀,但随着经济的回升和产出缺口的结束,通胀压力将会逐步增大。而且还有人提出未来的全球经济将经历相对长时间的低增长和高通胀,也就是滞胀。这和2007年之前全球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时,在市场中也有与此截然不同的看法。比如很多人也认为全球经济虽有企稳,但基础仍不牢固,假如不能保持目前的政策,那么未来经济很可能二次触底,重陷通缩泥潭。

不同的观点也许反映了未来走势的高度不确定性,也许反映了人们认识的不同偏好。为此,本报最近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副教授施建淮,请他从理论上来谈谈这些问题。

形成通胀的三种原因

《21世纪》:上半年国内新增贷款创造了7.37万亿的历史新记录,由于货币学派将通胀看作一种货币现象,因此现在很多人都在担心未来可能出现通胀,但也有人不赞同这样的说法。那么在理论上,对通胀起因的分析有哪些?

施建淮:一般说来,通胀的形成有三个原因。一是通胀预期的形成,比如说大家都预期未来会通胀,那么未来很可能就会因此而形成通胀。这其中的机制在于当人们产生通胀预期后会要求加薪,薪资上涨会导致企业成本的上升,这时假如企业想维持原有利润,那么就只能对产品提价,这就导致了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而且通胀预期也会导致人们提前购买消费品,从而引起总需求的上升和物价的上涨。

二是总需求过剩。这里面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货币供给太多,扩大了总需求,从而导致了物价上涨。

三是供给方面的冲击。这方面最典型就是石油冲击,上世纪西方国家曾遭受过不止一次的石油冲击。比如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时,阿拉伯产油国以石油禁运等形式来打击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发达国家,结果导致油价飙升。而石油作为一种基础原材料和能源,几乎涉及了整个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因此这导致了企业生产边际成本的提高。为了应对不断升高的成本,企业大多选择了产品提价,由此导致了物价升高。

《21世纪》:您认为石油冲击可能导致通胀,但假如央行管住货币供应总量,那么油价的上涨应该更多表现为相对价格的上升,而非价格总水平的上升。也就是说,这时候油价的上涨将会以其他商品价格的下降作为代价,因为货币总量有限,老百姓在油价上的支出多了,其他的支出自然就少了,您对此怎么解释?

施建淮:很多人都认为国际油价上涨影响的是相对价格变化,但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假如这里涉及的不是石油,而是其它某种大宗商品,那么其供给冲击引起的很可能将是相对价格的变化,但石油比较特殊。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几乎所有的生产活动都会用到石油及其制品,而且开车也要耗油,它几乎与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都相关,因此油价上涨可能会导致其它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从而造成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但这里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假如货币供应量不变,物价如何持续上涨?这里还是要谈到货币数量方程PQ=MV,这其中P是物价水平,Q是实际产出,M是货币供应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假如货币供应量不变,那么油价上涨会不会导致物价总水平上升?答案是可能。因为你还要考虑到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假如货币流通速度提高,那么其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可能和货币供应量上升是一样的。

实际上,央行能做的主要是管住基础货币投放量,但最终决定通胀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还要考虑货币乘数的

大小。货币当局虽然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货币乘数,但货币乘数还受到私人部门通货和存款之间的选择偏好以及银行系统超额准备金行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央行不能直接控制的。这也就是说作为通胀先行指标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央行是未必有能力管住的。

《21世纪》:您刚才在理论上阐述了石油冲击引发通胀的机制,但并非每一次石油冲击都会引发通胀,例如1980年代油价也曾大涨,但并未引发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持续通胀,这又是为什么呢?

施建淮:回答这个问题要先谈一下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政策演变。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的全盛时期,各国政府为了保持高就业而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这造成了通胀。但当时经济学界认为只要央行管住货币、将多余的货币收回来,即可控制通胀。但1973年的石油冲击之后人们发现情况变了,经济中出现了滞胀的现象,也就是说通胀和产出下降并存。

滞胀使各国政府都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因为在供给冲击下,石油供应不足且油价飙升,油价的上涨导致了通胀的出现,而石油供应不足则导致了经济总产出的下降,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失业压力。这时候假如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反通胀,那么它应该降低总需求,从而在供给下降的状况下维持物价的稳定,但这样的政策势必造成失业的加剧。这时候假如政府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就业率,那么它应该继续推行扩张的宏观政策,但这又肯定会加剧本已存在的通胀。所以此时政府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政策操作。

再回到之前的问题,为什么不是每一次石油冲击都造成了通胀。答案在于不同政策目标的选择。在1973年石油危机的时候,各国政府更关心的是就业问题,因此容忍了通胀的上升。但在1970年代末,政府政策的目标已经转向了物价稳定,因此这时候政府采取了坚定的反通胀政策,并由此导致了严重的失业问题。

实际上,假如货币当局奉行坚定的反通胀政策,那么供给冲击是不会造成滞胀的,但这样做的代价会非常大。

总需求过剩不会引发滞胀

《21世纪》:您刚才提到了滞胀的问题。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前,很多国家都经历了数年的高增长、低通胀,因此有部分人认为今后全球经济将出现滞胀的局面,那么您如何看滞胀这一现象?

施建淮:一般来说,滞胀一定是供给冲击造成的。假如是需求方面的冲击,那么当总需求增加的时候,通胀会出现,但产出也会增加;当总需求下降的时候,产出会减少,但通胀不会发生。也就是说,无论总需求如何变化,滞胀的局面是不会发生的。所以滞胀的出现一定是供给冲击造成的,就像刚才我们谈过的石油冲击那样。

去年8月油价升至顶峰时,很多人都在讨论全球经济会不会出现滞胀,我当时在给贵报写的时评中认为不太可能。因为当时油价的上涨并非是供应方的问题,而是需求上升的结果,这和1970年代的状况是不同的。1970年代爆发石油危机的时候,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产油国原油禁运导致的供给下降。

而去年油价的上涨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金融投机扩大了对原油的需求,二是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原油进口量的增加。这两个原因都是需求方面的原因,因此当经济出现明显衰退的时候,这两个因素马上就消失了。

比如去年9月雷曼破产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都经历了严重下滑,其对石油的需求大幅下降,而投机资本也迅速撤离了这一市场,由此导致了原油市场的价格跳水和通胀的消失。所以需求面原因引起的油价上涨是不会引发整体经济长时间滞胀的。

这里要注意一点,我们所说的滞胀是指持续一段时间的滞胀,而非短期现象,并且通胀率比较高,因为正常情况下经济都会存在如2%左右的通胀率。比如说去年9月之前,全球经济的增速在下滑,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通胀,那这是滞胀吗?我觉得不能这样认为,因为事实证明,这只是一种非常短期的现象,并且通胀率也远没有达到两位数字那么高。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局面很快就变成经济衰退与通缩了。

但在1970年代,滞胀的局面却是相对持续的。当时人们担心油价会继续上涨,谁也不担心明天油价就跌下来,因为大家知道阿拉伯产油国要报复那些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所以原油供给短缺一定会持续下去,而这将导致油价的上升。

《21世纪》:虽然供给冲击也会有一定的时间延续,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短的,类似于一次性冲击,而物价总水平持续不断的上涨才是通胀。那么一次性的价格上涨是如何导致物价总水平不断上涨的呢?

施建淮:就像你说的,供给冲击一般都是一次性的,比如说1973年产油国突然宣布对西方进行石油禁运,这会导致油价大幅上涨,但也就涨一次,因此照理说其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将是一次性的。这点和需求方面的冲击很不同,比如货币扩张导致的通胀,由于央行握有发钞权,因此年年都可以保持。

但现实是一次性的供给冲击的确可以导致通胀,这又如何解释?这是因为某一供给冲击引发物价上涨之后,会引发总需求和其它供给面因素的持续变化。

举例来说,石油冲击导致总产出下降、物价上升。物价上升的出现会激发人们的通胀预期,尤其是在中央银行缺乏反通胀信誉的时候。这会导致人们提出加薪的要求,并进一步导致物价的螺旋上升。还有就是一些政府在滞胀时期为对抗经济衰退而实行了扩张性的宏观政策,这等于为通胀火上浇油。因此供给冲击所造成的持续数年的通胀,往往是其引发连锁反应所致。

假如政策一直不调整,像上半年那样大力度的货币政策一直持续,那这在将来一定会造成通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也有必要在下半年开始逐步调整货币政策的力度了。

《21世纪》:您刚才阐述了造成通胀的几种原因,也谈到了滞胀的形成机制,那您如何看待目前各国政府的政策选择呢?

施建淮:其实各国政府在管理宏观经济的时候,大都在奉行适应性政策。适应性政策简单的说就是在经济过热的时候紧缩,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扩张。现在很多人都在担忧未来的通胀问题,但我个人并不是那么担心。原因在于政府既不是傻子,也不是机器,它会根据经济状况的变化去调整其政策。比如说中国经济现在已经显示出了强劲的V字形反弹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我们下半年的货币投放还保持上半年的力度,那到明年中国可能真的会出现经济过热和通胀。但问题是政府会那样吗?我觉得不会。

实际上,美联储也是这么做的。当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美联储开始减息。危机严重的时候,美联储几乎把联邦基金利率降到了0,并且直接向美国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日本央行也是这样,经济危机一来就开始减息。就连一向以反通胀为主要目标的欧洲央行,也把利率降到了历史低点。这时候由于产出缺口的存在,增大货币供应量不会造成通胀,相反却可以提高产出。但要是经济开始复苏之后,产出缺口消失了,各国货币当局还会这么干吗?当然不会。估计那时候各国货币当局就会开始考虑扩张政策的退出问题,并通过紧缩货币来维持物价稳定了。

当然,这里还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政府需要判断一下,目前的反弹是否具有坚实的基础。假如目前经济已经比较稳定,消费者信心也重新建立,那么让政策恢复常态是没问题的。但要是目前的基础尚不牢固,那么紧缩政策就面临着施行过早的风险,这可能导致经济再次触底。

另外,央行的紧缩政策也不是休克疗法式的,而是逐渐的。比如说美联储加息可以一点点加,每次加0.25%,中国央行则可以每次加0.27%。这样的话也可以让货币当局随经济情况的变化去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假如政策一直不调整,像上半年那样大力度的货币政策一直持续,那这在将来一定会造成通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也有必要在下半年开始逐步调整货币政策的力度了。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谷重庆    编辑:张梦婕    
 
 

 

 
 
热点关注

·杭城重点小学学区房大搜索 
·看房直通车  
·2009年杭州市读地手册(第二期)预览
·杭州网金隅车友会活动精彩图片赏析 
·杭州楼市验房栏目征集免费验房名额

 
焦点访谈

·大华房地产总经理罗丙洋论环境开发
·天阳置业董事长蔡学伦点评品质生活
·访金成房地产集团公司董事长吴王楼
·访浙江城建房产集团副总经理姜莉雯

 
推荐楼盘


宏程·溪上凰庭


云厦·连园


顺发·和美家


东海·水景城

[西湖区] 华元·和庄|国都·枫华府第
[下城区] 嘉里·桦枫居|十一景·星公馆
[滨江] 欣盛·东方郡|天鸿·君邑
[拱墅区] 名城·燕园|昆仑·橡树园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郑金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