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版20%个税新政“冰封”二手房市场 税负转嫁买方 |
house.hangzhou.com.cn 2013年05月07日 09:15:12 星期二 来源:中国证券报 |
税负转嫁买方、“阴阳合同”扰乱政策效果 在经历了三月份的疯狂之后,北京二手房市场自4月份以来因征收20%个税已陷入冰冻状态。 中国证券报记者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虽然北京市地税局发布的有关20%个税的征收规定,但从部分中介的成交案例来看,各区县出现了征收标准不一的案例。该交多少税,买卖双方心里没底,成交意愿急剧下降。为降低税负,买卖双方之间的“阴阳合同”盛行;而且从一些成交案例来看,90%的卖房者将个税转嫁到买房者身上。 税负转嫁买方 从链家地产各区县的部分门店成交案例来看,出现了同类型房屋个税征收标准不一的案例,导致买卖双方无所适从。特别是一些未经过住建委网签系统的商品房和已购公房、经适房的业主,心里对该交多少税依然没底,这直接导致市场成交意愿急剧下降。 北京住建委的网签数据显示,4月份,北京二手房住宅网签套数合计仅仅5212套,环比3月份下调了88.1%。最新的5月第一周,二手住宅网签量为517套,环比下降78.6%,仅为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而且,现在二手房市场超过70%的交易都是满五年唯一房源,涉及个税的房源已经少有人问津。 “在3月份,我们店里的每个经纪人每周都能卖出去两三套房子,但4月份,我们店5个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总共才卖出去4套,而且3套都是满五年唯一的免税房。”一家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附近的链家地产门店经纪人张建新(化名)感叹个税政策对市场的影响。 在价格方面,根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统计,4月北京二手房均价为每平方米27820元,与3月份持平。但5月第一周,二手住宅成交均价为26554元/平方米,环比上周上涨1%。“满五年唯一的免税房价格比3月份至少都提高了10%,但依然紧俏,客户抢着买;而有个税的房子,90%的业主都把税转嫁给了买房者,而且价格也没怎么降,顶多是让一点税。”张建新表示,虽然有个税的房子现在不好卖,但“谁买房子谁掏税”仍是市场主流。 为增加成交量,帮卖房者减少纳税额,中介开始鼓励卖房者做“阴阳合同”。链家地产多家门店的经纪人告诉记者,不少卖房者担心20%的个税过重,非常愿意做“阴阳合同”。据张建新介绍,北京市对二手房的成交有最低指导价,中介可以帮客户按最低价报个税。“三环至四环之间的房子,最低成交价在18000元/平方米左右,四环到五环之间的约16000元/平方米。我们帮客户去过户的时候,可以最低价成交,这样个税就少很多。比如,酒仙桥附近80平方米的房子,市场报价约200万元,但做成16000元/平方米的成交价,总价才128万元。”张建新透露。 观望成主流情绪 “如果真按20%执行的话,我的房子就不卖了,大不了先出租。”一位拥有3套房的贾先生对个税政策显得愤愤不平。最近一个多月来,像贾先生这样的人越来越多。 海德房地产公司负责人表示,北京是“国五条”执行细则中唯一一个严格执行20%个税的城市,北京购房人税负承受力接近极限,也导致观望成为当前二手住宅市场的主流情绪。而在北京二环外的一家中介公司的公司经理告诉记者,她认为,政策效应最多持续两三个月,想要买房,最好再等一等。 “个税政策导致市场成交量持续萎缩,市场整体交易难度也在不断上升,不利于缓解供需矛盾和稳定房价。”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张旭认为。另据业内人士分析,北京二手房市场低迷期或将持续半年。 而且,要按照北京市地税局发布的《公告》中的规定执行的话,各区县税务部门必须增加人力、物力,来逐一核查各种类型房屋的购房合同、装修款、贷款利息、各种合理的费用支出等。各区县税务部门增加成本的意愿并不强。 值得注意的是,执行20%的个税与稳定房价没有必然联系。据媒体报道,广东东莞自2007年就已执行该个税政策,但5年过去,东莞二手房成交量和价格均呈上涨趋势。东莞中原地产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住房均价为2202元/平方米,到2012年,均价已达3542元/平方米,累计涨幅超过60%。2012年,东莞全市二手房成交35507套,相比2007年的14058套增加153%。(记者 姚轩杰) |
作者:姚轩杰 编辑:张梦婕 |
上一篇: 北京豪宅一季度成交暴涨 四环内将停止供地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