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房协政策角色 每年收会费超过千万 |
house.hangzhou.com.cn 2010年08月21日 11:22:28 星期六 来源:华夏时报 |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下称中房协),一个高调却又神秘的行业协会,在近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震荡起伏中,逐渐从当初的默默无闻变成了舆论焦点。 近日,一条“中房协建议暂缓出台新的紧缩性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消息,在房地产新政执行整整4个月后,又一次打破了市场的宁静。这个有着官方背景,汇聚远洋、万科等知名房企的行业协会,在目前房地产市场充斥着胶着与敏感神经的状况下,它的声音带来的政策猜测,再次挑动市场的神经。而在近几年的政策变动中,中房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引人猜测。 相关阅读: >>> 中房协引火烧身 目的何在 >>> 中房协“上书”:暂缓再出楼市新政 七年政策起伏捧红一协会 自中房协成立后,中国的房地产业在国家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后开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事实上,在成立后的近20年时间里,这个协会并不为外界所熟知。 而让这个协会真正“大放异彩”的事件始于2003年6月。当时央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下称121号文件”),开发商的银根被收紧,这在当时也被业内普遍认为是中央政府对房地产态度转变的开始。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中房协这个组织开始频繁出现于人们的视线中。 北京的房地产开发商郑先生向记者回忆,当时在中房协组织的多次研讨会和论坛里,关于信贷是否收紧的话题始终是热点,中房协也首次发出了“与中央并不一致的意见”。 在当年的地产业大震荡期间,开发商团体与中房协做出多项努力的过程早已被淹没,但结果却让业内印象深刻。 就在当年的新政不满三个月的8月31日,中央再度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引发地产商集体兴奋。当时业内纷纷认为,国务院此次发文,是针对开发商们的一系列过于悲观的论调,国务院发文明确国家的指导思路,仍然是鼓励地产市场大力发展;二是央行的“121号文件”给一部分开发商带来资金供应上的压力,国务院发文将是一个利好信号,会给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好的影响。 对此,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曾向媒体感慨:“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一个利益集团能够影响甚至改变政府的一项重要政策,这还是第一次。” 中房协似乎一夜成名。“此后,中房协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郑先生回忆,2004年后,随着商品房市场的逐渐崛起,中房协也一改此前“闷头调研”的形象,开始频频亮相各大论坛和房地产项目开盘仪式。 而在最近三年的政策起伏中,中房协越发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角色。2007年,当一线城市商品房价格直线上涨,市场传出政府将加强宏观调控的声音时,中房协更是发表了一份《2007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呼吁“市场的问题市场解决,行政干预适得其反”。而2008年底中房协上书倡导政府“救市”,也确实收到了效果:全国性的房地产救市政策以及地方政府救市行为纷纷上演,带来了2009年下半年开始的新一轮房价狂涨。 也许就是因为这个背景,业内“指责”中房协“代表开发商利益”的声音越发强烈,也使得本次中房协再次“上书”事件,引发了业内关于政策和市场调整信号的猜测。 中房协与知名房企的关系 这个活跃的协会的工作范畴,也离不开政府与开发商的圈子。 “如果执行得力,中房协应当承担的角色是从开发商那里获取最新市场信息,再经过实际的调研,最后汇总给住建部以支持政策决策。当然,作为行业的代表,中房协也应当提出一些开发商对当前及未来市场走向的意见。”见证中房协组建的一位原建设部工作人员这样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中房协的成立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5年9月,也就是国家住房体制改革刚刚完成试点的同一年,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在北京悄然挂牌。 按照组建的设想,中房协的主要工作其实是围绕行业重点、市场热点问题开展政策调研和专题研究,组织各类经验交流和研讨,定期发布行业信息,并向政府提出关于行业发展的政策和立法建议。当然,及时反映开发商要求,维护开发商合法权益也是中房协的一项工作内容。 由于其业务主管部门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这层官方背景使得中房协相对于其他地产组织来说,更能敏感地捕捉到政策变化的风向,并且,能够在行业震荡时期积极向中央部门上书谏言。 除了这层背景的光环外,中房协在房地产行业中不容小觑的分量从它的会员名单中便可管窥。它的会员单位不仅包括远洋、万科、保利、中海等知名房企,还包括了北京市国土局等政府相关部门,涵盖了从房地产开发经营、市场交易、投融资到法律咨询、修建装饰、企事业单位等产业链各个环节。 中房协成立后,其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选举产生理事会和会长、副会长。历届会长大多是退居二线的政府官员,副会长中也都不乏类似于远洋地产董事长李明、万科总裁郁亮、恒大地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等地产大佬。 北京一位中房协会员开发商告诉记者,尽管协会的一些高层是退居二线的政府官员,但他们的观点在行业内还是“很有分量”,因此很容易影响舆论。 每年上千万会费 在此轮房地产市场调控行至最微妙时刻,中房协发出的“暂缓出台新的紧缩性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声音,虽经过该协会多次解释,但仍引发公众关于其“究竟代表谁的利益”的质疑。 “虽然隶属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但中房协确实也是中国房地产业的一个自治组织,反映开发商的意见和建议,也是中房协的工作之一。”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记者在中房协网站上的“会费缴纳标准与办法”中看到,作为全国性行业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房协经费来源主要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会费标准为:副会长单位每年缴纳会费10万元,常务理事单位每年缴纳会费2万元,理事单位每年缴纳会费1万元,其它会员单位每年缴纳会费3000元,此外个人会员每年缴纳会费1000元。同时,中房协规定,理事单位、常务理事单位属于行政机关、地方协会的,可按上述标准减半缴纳。 而截至目前,据记者统计,中房协拥有会员单位2469家。其中设置18个副会长、145个常务理事会员、254个理事会员。根据各会员类别应缴纳的年费标准粗略计算,中房协每年所收会费逾千万元。 不仅如此,上述北京中房协会员开发商向记者透露,每年中房协主办的各类展会、“广厦奖”评选,会员单位都要“积极参与”,其中很多活动还需要企业缴纳“活动经费”。 在这种情况下,中房协反映开发商的意见和建议,也是其工作的一部分。随着近几年,一线城市房价一路攀升,加之开发商囤地、捂盘等事件屡屡曝光,购房者逐渐对开发商产生不满情绪。在这当口,中房协跳出来替开发商说话,被疑成了开发商的代言人。 尽管如此,因为政府部门并没有明确赋予中房协在房地产企业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在大多数开发商眼中,中房协无法代表全行业的利益。 |
作者:董映颉 编辑:张梦婕 |
上一篇: 远洋地产等知名房企集体转战二、三线城市
下一篇: 中房协“上书”:暂缓再出楼市新政
『相关阅读』 |
·中房协称上书事件被曲解 建议房企抓紧回笼资金 |
·中房协被指拿房产投资下降影响GDP唬人 |
·中房协引火烧身 目的何在 |
·八成网民反对中房协所谓暂缓楼市调控建议 |
·中房协副秘书长何琦:购房者当前买房可货比三家 |
·中房协称暂不会打压房价 决策层调研楼市 |
·中房协秘书长朱中一:当前楼市不存在"拐点"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