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本埠要闻
突然爆发的土地行情让杭州本土房企措手不及
拼不拼?如何拼?本地房企谨慎应对
house.hangzhou.com.cn 2012年10月25日 08:39:15 星期四  来源:今日早报

  “最近外来房企这一通乱拳,真是把我们打了个措手不及。接下来,大家对土地的热情肯定会有所提升,很多人会被逼着来关注这个市场,拿地则会越来越难。”

  杭州某本土房企的一位负责人,从今年年初开始,就一直在到处看地,眼睁睁看着土地市场从冰点到有点温度,再到最近的突然爆发。这个变化,让他苦恼不已。

  “上半年地价便宜,但是不敢拿;后来地价慢慢上来,不甘心拿;现在却是拿不动了,对手实在太有钱,拼不过了。”他自嘲道。

  在外来地产大鳄们掀起新一轮拿地潮的大背景下,这位本土房企负责人的话,无疑道出了目前很多本土开发商的共同心声。

  两大阵营激烈对决

  最能说明实力对比的,莫过于10月17日的那场争夺三堡单元地块的土地拍卖会。因为土地总额比较大,有能力拿这个地块的公司并不多,于是这一场拍卖会,也堪称是杭州各大实力房企的一场小型“巅峰对决”。

  对决可以分成两大阵营,一为外来地产大鳄阵营,二是杭州本土品牌房企阵营,前者包括中海、越秀、中化方兴、世茂、保利等开发商,而后者仅有滨江房产一家,对阵阵营5∶1。

  第一宗土地竞拍开始,滨江表现勇猛,死死咬住对手,49%的溢价率突破之后,又进入保障房面积竞拍,一直到了35轮,滨江罢手,退出争夺。对于不力拼到底的缘由,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坦言:主要原因并不是地价太贵,而是保障房面积比例太大。“我很好奇中海以后怎么做这个项目。”他也表示,确实没想到竞争对手这样凶猛。

  公开资料显示,今年在杭州主城区有拿地纪录的本土房企,仅有天阳、德信、德嘉、紫元、方正、圣奥等少数几家,其中天阳表现最为突出,拿了2宗,而一些之前在土地市场比较活跃的,如绿城、金都、宋都、广宇等公司,都还没有出手。

  事实上,近年来,杭州楼市正不断遭受外来房产大鳄的“蚕食”,这从杭州的土地市场上最能清晰体现。2009年,主城区拿地金额10强中,本土房企占据了7席。2010年,虽然滨江、绿城依旧排名前两位,但外来公司却已经占据了10强中的6强。2011年,因为遭遇调控,双方均未出手。2012年,外来公司显然比2010年有更好表现。

  就如戚金兴所言,2005年之前,杭州楼市相对封闭,本地房企为绝对主角。2006-2010年,本地房企与外来房企开始平分秋色。2011年之后,则是外来公司开始主导市场。

  本土房企相对谨慎

  本地房企在土地市场上斗不过外来地产大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心态上表现相对谨慎,则是一个重要原因。

  戚金兴表示,就滨江来说,目前的土地储备中,可销售额还在600亿元左右,算不上太缺地,所以今年拿地依旧会保持谨慎态度。他坦言,滨江会在三堡单元这样有稀缺资源的地块上相对激进一些,但在其他一些普通地块上,应该会理性很多。超过了心理价位,肯定就不会要了。“虽然外来公司表现比较猛,但最近成交的大多数土地,价格还是比较合理的,地价短时间内大幅上扬的可能性也不会很高”。

  对于新近的土地市场,广宇集团总裁助理章佳毅笑言“我们也参与了,但‘搞不过人家’。”但他表示,即便如此,“这个市道下,不可能拼了命去拿地。”这种比较淡定的心态,很明显也跟广宇库存土地比较多有关。据了解,目前广宇待开发的土地,还包括丁桥的东承府、临平的鼎悦府、市中心的武林外滩和城东新城的合作项目等等,所以拿地会相对从容。

  而之前一向在土地市场上比较活跃的绿城,今年也没有在杭州出手拿地。相反,据绿城中国首席财务官冯征介绍,绿城接下来不排除还会通过项目合作和转让,适当调整土地储备总量和结构。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说,相对于外来地产大鳄,本土实力房企前两年拿地更为活跃,存货更多。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一轮拿地潮中,不少本地房企拿了高价地,吸取了不少教训,所以在这一轮拿地时,会谨慎很多。

  全面比拼整体实力

  狭路相逢勇者胜。土地市场上想要有豪掷千金的底气,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来作为支撑。据知情人士透露,最近万科拿到的江南单元地块、重庆宝嘉拿到的祥符单元地块,最先勾地的并不是这两家公司,而是两家本地房企。谁料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将地块拿走了。当然,这也并不能说明勾地公司实力不强,而是预示着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前提下,拿地的成本会大大增加,开发商需要有更多的粮草。

  在很多年之前,外来地产大鳄们刚刚开始撬开杭州楼市大门的时候,就有不少业内人士感叹:杭州楼市告别了相对封闭的时代,从此进入了一个多元竞争的轨道。他们认为,跟很多本土房企相比,外来地产大鳄在品牌号召力、操盘经验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而如今,这种优势又从土地市场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开始凸显:那就是资金实力。

  “这些外来公司大多都是走全国化战略,开发的项目没有上百个也往往有几十个。而杭州本土房企的阵营中,开发规模在10个以上的公司,都屈指可数。”一位本地开发商无奈表示,从综合实力上来说,他们确实不在同一个重量级上面。

  更为值得一提的,进入杭州楼市的很多外来房企,如万科、保利、龙湖、世茂、九龙仓等公司,均为上市房企,他们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能力,也让一些本土房企们艳羡不已。

  相关数据显示,10月以来,包括方兴地产、龙湖地产、融创中国、越秀地产等多家房企发布融资计划,数家房企意向融资额接近200亿元,这些资金,无疑将为这些房企在土地市场上拼杀,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像我们这种公司,还在为银行不批开发贷款头疼,我们要去融资,成本也会比他们高上两倍,甚至更多。因为品牌的影响力,他们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等低息方式,而我们就要通过信托甚至民间借贷方式。确实很难拼。”一位杭州开发商慨叹。

  如何应对已成生存之策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少数几家“仓里还有粮”的公司之外,杭州不少开发商同样面临接下来无地可开发的境地。一位开发商表示:一个开发团队最好在上一个项目交付之前,拿到下一块土地,这样整个团队的工作就会接得比较顺畅,相反,原有的人才就很难留住了。即使到时候又拿到了地,想要重新组建团队也会比较难了。

  对于这些公司来说,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拼了命去跟人抢夺,拿到一两块土地;或者团队解散,从此不再做房地产。

  这位开发商慨叹:市场给房企的窗口很短暂,错过了这个点,价格就上去了。如今,到了拼实力的时候又拼不过,很多公司就错失了下一轮发展的良机。而一些实力房企,楼盘该降价的时候就降,如今手头有了雄厚资金,有了拿地的底气,自然就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在这一轮比拼中,反应稍慢一些的公司,就又被拉开了差距。

  那么,面对激烈竞争,本土房企们又该如何应对?对此,郡原地产营销总监赵春蕾则表示,这或将改变接下来一些本土房企的销售和拿地模式。她说,在销售上,外来公司因为遵循的是全国化战略,不太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所以更擅长顺应市场形势,所以一有风吹草动时,率先大幅度降价的基本上是他们,资金周转率非常快,这也为他们后续发展,争得了先机。相对来说,本地房企除了滨江、天阳等公司,都不太愿意采取断臂割腕式销售模式,但今后可能会发生改变。

  而拿地策略上,不少房企纷纷表示,公司也知道上半年是拿地的好时机,但看得准和踩得准,并不是一回事。外地公司可能看准了就去拿了,本地公司则大多是私人老板决定的,看不清楚形势的时候,更加容易犹豫不决。

  当然,也有本土开发商表示乐观。“外来公司虽然实力很强,但是它们对地块条件也会要求更高,所以我们还是有机会的。”一位本地开发商说,现在公司走得也是稳健发展的道路,项目不需要多,拿到一块合适的就可以。想要在市中心拿一块土地已经越来越难,为此公司也在拓宽拿地范围,比如今年,他们就考察了富阳、温岭、绍兴、宁波等地的土地市场,看看能不能拿到合适的土地。

作者:吴彩萍 编辑:张梦婕
更多>>  
好声音签约细节曝光 ... 
 
梅艳芳故居封闭7年首... 
 
杨钰莹鲜为人知的单 ... 
 
霍建华林心如姐弟秘 ...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