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本埠要闻
房产商"潜入"保障房 悄然调整楼市的战略布局
house.hangzhou.com.cn 2010年07月27日 08:53:26 星期二  来源:浙江日报

    地产商,向左走?向右走?

    一边是楼市进入调整期,一边是高涨的保障房建设热潮。已经嗅到苗头的地产商,悄然调整了战略布局——

    加速进军保障房。

    “潜伏”已久

    销售额219亿元,仅次于国内地产龙头万科。这是7月上旬,浙江本土地产商绿城集团出炉的半年报。

    这一数据引发了人们对绿城成长为中国地产老大的猜想,却鲜有人注意到这家香港上市公司,早已悄然布局保障房。

    在绿城集团的会议室,公司执行总经理陈顺华一边观摩着绿城全国保障房建设的短片,一边告诉本报记者,从5年前绿城参与杭州“城中村”改造算起来,绿城在全国已完工和在建的各类保障房总建筑面积已超过250万平方米。

    绿城不仅在杭州江干、余杭两个区及诸暨、慈溪等地有保障房项目,还远赴青岛建设“理想之城”等安置房项目。

    陈顺华笑言,虽然保障房在绿城的房产总盘中占比还不高,但鉴于保障房业务的迅速增长,绿城甚至“打算在集团下设保障房分公司”,专注保障房开发。

    有人疑惑,一家主打高端品牌的房产商,做出来的保障房会是啥样子?绿城的回答是:“完全比照绿城成熟的商品房设计质量标准。”

    据介绍,杭州城西骆家庄村、五联村安置房项目的建筑形式、车库配比、园区景观,均比照绿城“春江花月”系列产品的标准来营造。

    已于去年交付的青岛市李沧区的农民安置房“青岛理想之城·百合花园”是一个拥有3500户的保障房项目,以绿城“桂花系升级版”为标准,拥有学校、商业街区、会所、游泳池等生活配套设施。在该小区的业主论坛上,有人称之为“青岛史上最牛安置房”。

    对此,绿城的解释是,要做“全国一流的安置房,成为全国最大的保障房企业,一家商业化运作的社会公益企业。”为了这个目标,“只要政府提出让绿城来做保障房,我们一定愿意接单。”

    绿城的此番表态,在楼市调控依然吃紧的今天,显然隐含了更深一层的战略意图:变单纯的商品房开发,为商品房与保障房“双轮驱动”的格局。

    伺机出击

    近日,一则消息广受关注:为确保完成今年全国58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中央已下拨600多亿元建设资金。

    这条消息让许多住房困难家庭看到了希望,更让眼下处在特殊市场环境下的房产商觅到商机。

    “我们正在积极介入江干区的一个拆迁安置房项目,具体现在还不方便透露。”滨江房产集团副总经理朱立东对本报记者说。

    据公开资料,作为一家上市房企,滨江集团一季度实现营收4.61亿元,同比增长332.4%。随着万家花城尾盘在上半年交付,7月以来万家星城二期首批开盘当天预定率超九成,滨江房产今年的业绩并不差,全年高增长态势已初露端倪。

    在良好业绩支撑下,7月22日滨江集团股票劲升7.03%,为两个月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即便商品房效益仍然不错,滨江集团却对保障房情有独钟。朱立东表示:“接下来,将逐步加大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力度,承担起一个房产企业所能尽到的社会责任。”

    显然,无论是绿城,还是滨江,都有意通过建设保障房来体现开发商的社会价值。但,这并不是全部。

    “万科已明确鼓励各地分公司介入保障房建设,毕竟这是一块新兴的重要市场。”浙江万科南都房地产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介入保障房为公司打开了一块巨大的市场空间。

    据介绍,万科已在全国各地承揽了一批保障房项目,其中北京的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南京将承接400万平方米。“公司已注意到了浙江今年开始实施‘1313’保障性安居工程,这项庞大的工程将使超过10万户家庭受益,希望我们有机会介入其中。”

    万科坦言,虽然政策明文规定保障房只能收取3%的管理费,但保障房的销售不成问题。而这一点,在当下楼市调控未见松动的背景下对房产商极具吸引力。

    万科的想法,其实代表了众多已经或正准备积极介入保障房的开发商的共同心声:保障房虽不是房产商的主业,但眼下及今后一段期间很值得去做。

作者:施晓义 胡海岩 编辑:袁芳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