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国内外要闻
楼市怪象:京沪惨淡深圳火爆
house.hangzhou.com.cn 2010年10月08日 09:29:11 星期五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专家认为,政策调控下京沪惨淡在情理之中,而深圳火爆有点反常,应引起足够重视

  国家有关部门国庆长假前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正在产生影响,“十一”黄金周楼市未能迎来开门红,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楼市成交惨淡,这与9月份楼市成交火爆的情况形成巨大反差。但与此同时,深圳楼市却表现火爆。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政策力度空前,对人们的心理预期已产生明显影响,浓厚的观望气氛恐令“银十”难现。而对深圳楼市表现,专家认为,这种情况有点反常,应引起重视。

  根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和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的统计显示,10月1日至6日,北京全市新建商品房(不包括经适房和限价房)网签总量为782套,环比国庆节前6天(9月25日至30日)的3939套,跌幅超过了80%,与9月同期相比也有近51%的跌幅;与此同时,二手住宅成交量也出现了大幅萎缩。10月前6日北京全市二手住宅网签总量仅为138套,环比国庆节前6天的5351套,跌幅达97%,与9月同期相比跌幅也有94%。

  北京发生的情况并非个案,上海、南京等地也出现了成交惨淡的情况。据南京市网上房地产的统计,国庆期间南京商品住宅认购量急转直下,从国庆前的日均200多套,迅速萎缩到100套左右,下滑近5成。

  上海网上房地产数据显示,9月份最后4天成交量疯长,27日至30日商品房分别成交1090套、1093套、1201套和1318套,商品住宅分别成交896套、827套、989套和1042套,远远高于往日成交量。但9月29日系列调控政策出台后,“十一”长假前三天上海基本没有成交量,随后几日成交量则下降到几百套,其中,6日共预售各类商品房401套。

  记者了解到,10月6日,上海为期四天的“假日楼市”落下帷幕,根据主办方的统计,四天共有14万人次观展,比去年10月同期房展会还要火爆,但不少开发商表示,此次看房人虽多,由于受到新政影响,出手相对谨慎,人流上涨并没有带来好的现场签约率。

  记者5日在现场看到,不少楼盘都推出了优惠措施吸引购房者,但房价并没有实质性下降。一家开发商宣称房展期间签订意向最多可优惠25万元,几位看房者告诉记者,即便是优惠价每平方米还是比周边楼盘高出近2000元,所谓优惠只是拔高房价再降下来而已。一位参展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天看房倒是有300多人,但现场签约的寥寥无几,大多是观望。

  和北京、上海等地楼市成交遇冷不同,2010中国深圳(秋季)房地产交易会10月5日落幕,尽管国务院刚出台了新的调控政策,深圳也出台了“限购令”,但这并未阻挡市民参观秋交会和看房购房的热情。

  据初步统计,本届秋交会参观人数达到了20多万人次。秋交会旺盛的人气也带动了深圳新房交易量的放大,据统计,国庆前5天,全市新房成交量为2179套,比去年增长了3倍多。其中1日和4日,新房的成交量均上了600套,创今年以来新房成交量的最高纪录,其中尤以宝安、龙岗为多。相比而言,在“国十条”颁布后的春季房地产交易会上,深圳全市新房成交量仅为129套。

  中原地产代理(深圳)有限公司的市场部总监王世界表示,虽然深圳市规划国土委网站上公布的房地产每日成交信息有一定的滞后性,但从中也说明深圳市民对深圳的楼市有信心。他同时表示,国务院9月29日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后,全国许多城市新房交易量急剧下滑,而深圳却出现了急剧上升的情况,确实有点反常,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多地楼市出现成交遇冷的情况,亚豪机构副总经理任启鑫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受“十一”黄金周的传统假期因素影响,成交量出现环比“腰斩”的情况比较正常。与成交量一路走高的9月相比,十月前几日成交量出现锐减,主要是因为9月底新一轮楼市打压政策的出台,从而产生了直接的“化学反应”。

  任启鑫认为,新一轮政策的作用时间恐怕会更加旷日持久,作用程度也会更深一些,之前成交量回升或将引发的市场“回暖”也戛然而止,“银十”难现。同时,四季度楼市将充斥着各种调控声音,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开发商也将面临新一轮挑战。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告诉记者,十月前几日楼市成交出现低迷的情况,与节前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息息相关。此次政策力度空前,对人们的心理预期已产生了明显影响,不仅降价的预期较为强烈,而且观望气氛也较为浓厚。因此对十月份的楼市成交状况不要抱太高的预期,以往“银十”火爆的成交场面恐难再现。

  陈国强认为,房地产开发商应客观、冷静地分析当前形势,杜绝侥幸心理,如果盲目乐观不能适应市场形势即使调整销售策略,必将受到政策和市场的重创。

作者:李佳鹏魏宗凯 彭勇 编辑:袁芳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