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房价涨幅再创新高 业内预测5、6月触顶下行 |
house.hangzhou.com.cn 2010年05月12日 09:16:07 星期三 来源:经济参考报 |
▲上海市浦东新区耀华路附近一刚刚交付使用的住宅小区 据佑威·楼市通及其旗下的楼市专评网联合提供的数据显示,上周(5月3日至5月9日)上海市新房住宅成交量跌破10万平方米,仅为7.1万平方米,为近5年来同期最低,而成交均价依然在2.5万元/平方米以上,未现明显下跌。 新华社记者 陈飞 摄 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涨幅达12.8%,较上月上涨1.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9年6月同比涨幅由负转正以来,连续第11个月增长,且再创历史新高(2005年有此统计数据以来)。 在中央和地方联动的重拳调控之下,继续高企的房价涨幅引来阵阵惊呼。专家认为,这一数据主要反映的还是调控政策出台之前的上涨动力,不能误读。在相关调控之下,房价同比涨幅指标可能在5月或6月触顶继而调头下行。 事实上,现实中的房价拐点已经出现,尤其进入5月之后,部分一二线城市“量价齐跌”的迹象已经逐渐凸显。业内人士预测,房价的回调将成为大势所趋。不过,也有观点提醒说,应理性看待部分城市的房价下降,楼市调控效果尚待观察。 不能误读 数据反映的是调控前的上涨动力 当 日 公 布 的 数 据 显 示 ,4月份 , 新 建 住 宅 销 售 价 格 同 比 上 涨15 .4%,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7.3%。 分地区看,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均上 涨 , 其 中 涨 幅 最 大 的5个 城 市是:海口64 .3%、三亚58 .2%、温州26 .1%、金华23 .8%、北京21 .5%。二手房方面,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5%。与去年同月相比,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上涨的城市有69个。 在中央和地方联动的重拳调控之下,继续高企的房价涨幅引来一片惊讶和狐疑。不过,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价格统计数据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变化,这次房价同比涨幅数据很大程度上主要反映的4月上半月调控前全国房价的上涨动力,不能误读这个数据。 相比之下,人们更应关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新开工面积等能够反映行业未来发展走势的指标。 “去年同期正好是房价水平的一个低谷,今年三四月份则达到了一个峰值,两相比较增幅自然会特别明显。”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一般而言,政策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此数据主要反映的还是4月中旬调控措施出台之前的情况,因此不能误读这一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解释说,在4月1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之前,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仍然是继续上涨的,而且成交量较大。而4月的后半个月,整个房地产市场还处在一种观望状态,价格没怎么跌,但是成交量下来了。因此,受前半个月的影响,房地产价格环比涨幅依旧走高。 对此,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表示赞同,他分析说,数据主要反映了4月上半月全国房价的上涨动力,4月中旬出台的调控新政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他表示,事实上,现实中的房价拐点已经出现。在调控政策作用下,房价同比涨幅指标预期将于5月或6月 触 顶 , 其 后 将 调 头 下行。 相比价格,销售量则是一个更快反映市场的指标。统计显示,1至4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2.34亿 平 方 米 , 比 去 年 同期 增 长32 .8%,增幅比1至3月回落3 .0个百分点。“这说明成交量的增幅继续收窄。”杨红旭分析。 “其实,除了房价、销售量等指标,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等能够反映行业未 来 趋 势 的 统 计 数 据 更值 得 关注。”陈国强说。 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例,1至4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932亿元,同比增长36 .2%。盛来运认为,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加快主要原因包括市场拉动、打击囤地等政策效应以及各地政府加大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力度等等。 杨红旭预测,虽然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远远超过近些年的平均水平,接下来,受严厉调控政策的影响,开发商的投资热情将会逐步降温。 |
作者:王涛 白田田 编辑:袁芳 |
上一篇: 全国房价同比涨幅再扩大 高地价强力推动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