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生存 大型房企结盟地方国企低价拿地 |
house.hangzhou.com.cn 2009年12月15日 10:23:00 星期二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
无论是结盟南京交通集团,还是与云南城投合作成立投资公司,万科这种绑定“地主”协议低价拿地的方式,近期已经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 事实上不只万科,包括中海地产、招商地产、碧桂园、首开股份、万通地产等知名房企也在对此种拿地方式进行“研究”,并已经或即将付诸实践。 业内人士表示,如今在热点城市土地市场异常火爆、“国进民退”的大背景下,这种绑定“地主”的拿地方式,也已经成为知名房企日益看重的一种生存之道,并且跃跃欲试。 结盟“地主”好拿地 据记者了解,这种外来房企绑定地方国企进行拿地的方式近几年来其实一直存在。但今年以来,随着公开市场拿地的高成本态势愈演愈烈,这种绑定地方国企的拿地方式更为普遍,甚至目标也更为专一,直指拥有充足土地储备资源的“地主”。 11月18日,云南城投发布公告,宣布与万科合作成立投资公司,共同在云南开展房地产开发业务和物业管理。这也是万科继今年9月与南京交通集团合作后,绑定国企背景的“地主”以获取低价土地的又一案例。 资料显示,云南城投作为云南省属的三大投资平台之一,拥有大量的可开发土地资源。其中,在昆明市33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中,云南城投参与改造的就有80多个,涉及土地面积3万多亩。 国信证券分析师方焱指出,虽然云南城投目前只有5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但随着其一级开发逐步转变为熟地后,很有可能拿下部分土地进行二级开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云南城投已经储备了大量可开发土地资源。 除了绑定云南城投这个“地主”外,万科早在今年9月份就已经结盟南京交通集团,后者作为南京市最大的国资平台,拥有丰富的本土资源优势。 而在万科之前,中海地产就已经“慧眼识珠”,联合云南城投,将这种绑定“地主”的拿地方式付诸了实践。 据云南城投近期发布的有关公告显示,该公司将与中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新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00万元,其中,云南城投出资人民币350万元,中海地产出资人民币650万元,双方已与9月15日签署了《出资人协议书》。 万通地产甚至比万科和中海更早地进行了绑定“地主”的拿地实践。7月8日,万通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与关联方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开发中新生态城。而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正是中新生态城的土地一级开发企业,其通过“自拍自摘”的方式,可以顺利取得地块的二级开发权。 据业内人士介绍,实际上不只云南城投,包括天津市的城投公司、中天城投(000540,股吧)、宁波城投、武汉城投、重庆城投等“地主”,均已经成为各大房企合作拿地绑定的对象。 或成趋势 针对当前知名房企绑定“地主”低价拿地的现象,上海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分析,这种方式或许今后会被越来越多的房企尝试。 云南城投内部人士就曾透露,除了万科和中海外,碧桂园、招商地产等品牌企业也在与其密切接触,意欲合作进行房地产开发。 房地产高级经济师、地产评论人章林晓也指出,绑定“地主”的拿地现象原来就一直存在,但多以一些不太知名的企业为主。 “对于万科这样的知名房地产企业来说,这种拿地方式以前或许看不上眼,但今天重视了,这或许有出于风险分散的避险考虑,或许有化解困境的现实压力,或许是战略上作出的一种调整。”章林晓分析。 “如果这种势头抬头,应该会蔓延开来。”章林晓说。 杨红旭则分析,一方面,今年以来,某些热点城市的土地公开市场竞争激烈,好位置的地块不好拿,且土地供应有限;另一方面,今年的地价频繁飚升,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也有低价寻地的需求。 “而与地方的国有土地一级开发企业合作,对于双方来说是共赢。”杨红旭表示,“地主”有地,但缺乏住宅的开发经验,大型房企缺乏优质的土地资源,但却具有雄厚的开发经验和资本实力,因此对于双方的合作来说是双赢的。 云南城投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余劲民对此表示:“城中村改造一定要借助政府和企业的双重推动力,这个模式的核心,就是强势政府加优势企业,使得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充分结合。” 但章林晓也分析,如果这种知名房企绑定“地主”的拿地方式蔓延,对于中小型房企会有很大压力。中小房企本身在公开市场拿地就不具优势,而在二级市场挂靠“地主”的拿地“蛋糕”又被大型房企进行分食甚或吞噬,对于与“地主”不存在“特殊关系”的中小房企来讲,其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 章林晓进一步分析,由于房地产不可移动性的特点,大型房企绑定“地主”拿地方式的蔓延,长远来看,也会对市场、对购房者造成垄断的风险。 |
作者: 编辑:袁芳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