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本埠要闻
“三怕”之下开发商集体隐身卖房
怕场面不够火爆、怕成交数据不够好看、怕遭媒体炮轰
house.hangzhou.com.cn 2010年11月18日 09:50:54 星期四  来源:杭州日报

    怕场面不够火爆、怕成交数据不够好看、怕遭媒体炮轰……自“杭版新政”出台以来,伴随限购、加息等一系列措施,各方成交数据均表明了调控效果开始显现,加上预售资金监管,在集体领出了预售证后,开发商纷纷玩起了各式各样的“隐身”售房。

    “事后开盘”,营造美丽数据

    “我们这样做也怕新政带来的不利影响,等有了成交数据,也好对公众有个交代。”一位售楼人员坦言。为了避免因新政造成的开盘冷清等尴尬场面,开发商与购房者、媒体玩起了“乾坤大挪移”。

    早在“杭版新政”出台一周左右,位于西湖区的某楼盘,因为品牌开发商及高性价比的影响力,频频开盘热销。记者分别以购房者与记者两种身份与开发商进行接触,收到的开盘时间信息竟然前后相差了一天,即通知购房者前去认购房源的时间是10月17日,而通知媒体的开盘时间则是18日。

    其实,如此严密的“防守”媒体现象,自楼市调控以来就已屡见不鲜。开发商为了避免开盘现场过于冷清,成交数据不太好看,往往在正式开盘日之前先通知诚意客户前来交付定金。然后再按客户名单顺序进行选房。等到正式开盘日,再将剩下的房源放出来公开销售,几次的销售数据累加,最终获得一个让开发商满意、客户安心的成交与预定数据。

    “夜间开盘”,制造神秘紧张氛围

    “夜间开盘”不是楼市火爆期,明早开盘,凌晨就有人开始排队,而是在严苛的调控下,开发商刺激消费者心理,营造热闹氛围的新花样。

    位于三墩的某品牌楼盘,于本月12日晚在黄龙饭店摇号开盘。在开盘现场,记者采访了几位购房者,其中就有不少表示,是在开盘前几天收到开发商短信的。“当时我还吓了一跳,怎么这么突然,还选在晚上开盘?搞得这么神秘?”半信半疑的购房者邱先生当晚还是早早用过晚饭,便驱车赶到了售楼现场,出乎他的意料,现场不但早已座无虚席,还在不断地添加座位中。

    对于夜间开盘,仍有不少购房者颇有微词,“好像有研究说晚上人比较容易产生冲动心理,开发商是吃准了这一点,和我们打心理战啊。而且大家一般晚上都有空,老老小小都带过来看房子,就算是来看热闹、观望的,人也比白天多很多,才造成这么好的气氛,弄得人都有点紧张了,好像楼市又要变火爆。”购房者邱先生如是说。很显然,开发商的“夜间开盘”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当晚,该楼盘共有600多人参与了摇号,争选300余套房源,第二日,顺利在透明网上挂出了预定9成的优异数据。

    悄悄地卖房,进退可自如

    位于市中心位置的某高端楼盘,因其地段金贵稀缺,一直备受购房者的关注,可谓是“未开先火”。直到上个月30日领出预售证,尽管网上不断更新开盘具体日期,却一再延迟,记者以购房者的身份多次询问,也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直到最近,透明售房网上陆续出现了该楼盘的成交数据与预定数据,始知该楼盘已于11月初开盘,开发商没有做开盘宣传,只是针对此前的意向客户定向通知。

    记者随即前往购房现场一探究竟。据售楼小姐介绍,该楼盘的1、2号楼已于本月1号开售,目前预定已经过半。当问及为什么没有在网上看到开盘消息,售楼小姐坦言:“我们并没有集中那一天开盘,或者办一个开盘仪式什么的。因为项目本身比较高端,而且以大户型为主,现在又面临楼市调控这样的情况,摇号抢房这样的场面是肯定不会出现的。不过我们的客户群都较早锁定了,前期意向客户在收到我们的短信以后也都陆续过来签订合同,认购情况还是很不错的。”至于透明售房网上的成交数据,售楼小姐表示,合同上网需要一定操作时间,目前也有客户交付了订金,但还来不及正式下单的。

    那么该楼盘的剩余两栋房源,将会于什么时间开盘呢?现在是否就可以进行意向客户登记呢?“现在还没有具体的销售策划,可能会在年底,也有可能要到明年。”售楼小姐仍然大打“太极”,不愿透露更多开盘详情。

    不难看出,在11月预售金监管的大力度调控干扰下,开发商一方面想方设法逃离资金牢笼,一方面又希望交出好看的成绩单,种种低调开盘法也可谓是一种符合时宜的销售方法——收拢诚意客户,累积购房人气,既保持了品牌形象,又避免了预售违规。

作者:毛雨佳 黄丽萍 编辑:袁芳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