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改,留住“活的”历史记忆 |
house.hangzhou.com.cn 2010年10月09日 11:28:43 星期六 来源:解放网 |
在杭州市中心吴山脚下,有一条“南宋御街”河坊街。每到入夜,这里人声鼎沸,经营玉器、瓷器和字画的古董店宾客盈门;穿着长袍、拎着长嘴铜茶壶为客人斟茶的“茶博士”来回穿梭……曾经的河坊街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经过杭州市政府的两次重新开发升级,昔日的“御街”又重新展现出风采。 如今的杭州,历史街道“旧貌换新颜”,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好。在一项“中国十大最幸福城市”评选中,杭州位列第一。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09—2010)》中,杭州的居住环境也名列全国前茅。6日起,上海世博会“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主题论坛在这里召开,杭州打造宜居城市的特色实践引人关注。 老街改造居民回迁 走进杭州拱墅区因运河而兴的历史老街——小河直街,有着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特色。小河直街在经历了80多年的风雨变迁后,迎来了旧城改造。本以为搬离后将再难见到故居的风土人情,小河文化也将随着历史的脚印逐渐湮灭。但杭州市政府提出,小河直街的改造,将以历史保护为出发点,修旧如旧,居民如果愿意,今后还可搬回来住。 为使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尽可能保留“活的记忆”,杭州市拱墅区鼓励原住民留下居住。2009年,随着改建完成,96户原住居民拿到了新房钥匙,搬回了这条承载着无数记忆的老街。 小河直街鼓励原住民回迁,保留古街“历史记忆”的做法,得到了各方面充分肯定。国家建设部将其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旧房改善走出新路 小河直街的改造,只是杭州危旧房改善工程中的一个例子。根据政策,杭州市危旧房屋改善工程坚持“保护优先,改善为主”、“鼓励外迁,允许自保”这两大原则,走出了一条推进“城市保护”与“城市更新”相结合的新路来。 “城隍牌楼127号”是一幢位于杭州十五奎巷—中山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内的典型砖木结构老房子,建筑使用面积440平方米、住户18户,缺乏独立的厨房、卫生间等基本生活设施,天井内空间被违法建筑挤占,卫生条件极差。鉴于历史街区建筑风貌的保护要求,此楼改善工程采取了维修改善的办法,在保留老房子整体格局的基础上,增加了厨卫设施,实现了保护建筑历史风貌和改善住户居住条件的良好结合。 住房政策保障宜居 近年来,杭州的平均房价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中低收入的居民是否尝到了政府打造“宜居城市”行动的好处?对此,杭州市有关领导一再强调,住房政策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 眼下,杭州市的住房保障工作已经形成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经济租赁住房、限价商品房(拆迁安置房)、危改房与人才专项房等“六房并举”的杭州特色住房保障体系。杭州还特别关注“两个夹心层”,即不符合廉租房承租条件又买不起经济适用住房的困难群体,不符合经济适用房的申购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家庭。杭州通过大幅放宽经济适用住房经济收入准入条件,还要求努力实现经济适用住房和拆迁安置房“房等人”,缩短安置对象的等待时间,打造一个“居者有其所”的宜居城市。 |
作者: 编辑:张梦婕 |
上一篇: 重阳节看房招募:擎天半岛、西溪晴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