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本埠要闻
“空置率”调查启动 浙江尚未开始,杭州已现“空房管家”
house.hangzhou.com.cn 2010年09月13日 09:37:52 星期一  来源:浙江日报

    当下中国楼市,“住房空置率”这个词很热。

    月初,国家统计局表态将启动住宅空置率调查。北京已经率先对部分小区开展空置率调查,还将首次公布朝阳区的住宅空置面积。浙江省统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尚未接到启动住房空置率调查的通知,如果国家统计局要求启动,将立即展开此项调查。

    “空置率”调查望眼欲穿

    统计部门表示愿意进行空置率调查,让人充满期待。其实,此前各种试图解开“空置率谜团”的努力,始终未停。

    有消息称,国家电网公司在全国660个城市的调查显示,高达6540万套住宅的电表连续6个月读数为零。尽管国家电网已出面否认该消息的真实性,但由于权威统计的缺位,寻找真相的热情却越发高涨。

    在杭城,媒体和热心人士不止一次地通过“读水表”、“晒黑灯”、“数空调”、“查物业”等手段来调查空置房。就在不久前,还有媒体暴出“杭州五城区57万户商品房中有3万户‘零水表’”的消息。社会对空置率的关注,由此可见一斑。

    调查的确困难重重。统计部门刚刚表态要查空置率,一个新现象已经应运而生。有京城媒体近日报道说,为应对空置率调查,北京出现了“空房管家”,其任务就是定时上门“开灯、放水”,代交水、电、供暖及物业管理费等,必要时还可进行身份扮演。

    记者调查发现,杭城也有上述现象。记者走访了杭州市区小河路、登云路上的四五家房屋中介。万城、裕兴、科威等几家中介均表示,可以帮忙管理“空置房”。

    “我们有空的时候,就可以帮业主开开灯、放放水,也可以代交水、电、供暖及物业管理费等费用。”万城房产的物业顾问告诉笔者。

    标准之争莫衷一是

    空置率调查,如何调查?能否有结果?这是人们普遍的疑问。

    记者专门请教了浙江大学统计研究所所长林正炎教授。长期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研究的林正炎认为,调查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对“空置”概念和关键指标的界定。

    社会争论的焦点,正是于此。

    普遍争论的焦点是:一年住多长时间才算不空置?出租算不算空置?买后一年未装修,算不算空置,等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住房空置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合理空置”,指新建楼盘为应对市场需求而保留的一定的库存储备;二是“转移支付性空置”,为结婚、上学、养老等将来需求提前购买的房屋,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无人居住状况;三是“投资投机性空置”造成的空置。

    即便对现在提及最多的水电费指标,人们仍存在不同意见。就具体指标而言,“空置”是指水电费一个月5元钱,还是零元?这些,都需要有一个令大众信服的标准。

    查清“空置率”的意义

    社会舆论一直存在着住房空置率“可查”与“可不查”的争论。

    支持调查的一方认为,空置率是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了科学的空置率数据,国家便多了一项重要的决策依据。

    国际上一般认为,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间为合理区;空置率在10%-20%之间为危险区;空置率在20%以上,为商品房严重积压区。

    中国楼市究竟有没有泡沫,泡沫严重到什么程度,通过科学调查出来的空置率,一看便知。

    而反方则强调需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认为,空置率在西方成熟稳定的楼市环境中更具指标意义,而在快速变化发展的中国楼市,该指标欠准确。

    有学者更明确指出,因为国情不一样,中西方同样的空置率并不能得出同样的结论。即使调查出来的空置率数据为30%,也不能就此断定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因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因此“空置率不能作为房地产市场泡沫程度的唯一指标”。

    也许,争论是无谓的,只有将尝试解决问题的努力向前推进,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住房空置率调查已破题,无论结果如何,人们希望多一个观察中国楼市的风向标,帮助人们看清眼下纷繁复杂的楼市。

作者:施晓义 虞立教 编辑:袁芳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