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第三套房贷后的市场再调查 |
house.hangzhou.com.cn 2010年09月02日 10:21:59 星期四 来源:杭州日报 |
权宜之计下的假离婚风险重重 今年5月18日,杭州某房产公司工程部经理小张高兴地来到办公室,对他关系密切的同事高兴地宣布:终于办理了离婚证。而他的临桌同事则会心笑道:“你可要想好,不要假离婚变成真离婚。” 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小张,显然对自己在把握购房时机的判断上非常有信心。“本来今年我们就打算要再买一套房子,但是正准备出手下单的时候,房产新政的出台打乱了我的资金安排。为了能够规避多套房贷所带来的高额利息,我们经过慎重思考,选择假离婚。” 事实上,类似于小张这样的个例,在房贷新政的大背景下,已经成为普通购房者合理规避高额利息的一个“合法途径”。而类似于暂缓结婚、假离婚的个例随着房贷新政的持续推进,正在不少城市逐渐浮现。 小张对记者表示,“我离婚后现有的房产全部归老婆,等于是没有房产。以前也没贷过款,因此再购房的时候我仍然属于首次置业,享受首套房的优惠政策。所以我们决定先协议离婚,把房产全部判给妻子,等我申请完房贷,然后我们两人再决定复婚。”这样的安排似乎已经成为众多“假离婚”的如意算盘。 同样的例子还发生在小李的身上。 今年已经29岁的她已与男友同居三年。早在今年年初,她与男友和双方父母已经决定将在今年的国庆期间结婚。“我们甚至连婚礼的酒席和婚庆公司都已经确定。”小李对记者说,前年男友已经在杭州购买了一套房子,为了将父母接到杭州,他们原本打算今年结婚后再次置业。“如果我们现在登记结婚,将肯定无法享受首套房的优惠政策,因此我们决定先办婚宴,等以我的名义买下房子后,再登记注册结婚。” 为此,小李特意了解了相关的法律程序。她对记者表示,先协议离婚,将房产全部判给一方,等申请完房贷后,再选择复婚。“类似于合法避税似的‘曲线救国’的政策规避手段,从法律层面衡量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杭州一律师事务所负责人对记者分析指出,如果消费者真要采用“假离婚”的方式来规避房贷新政,其实也属于合理规避的一种方式。银行在决定是否放贷的时候,就要看其在此问题上究竟是如何认定的。“目前,各家银行对待这一现象的措施也是不同的。” “但是这样的操作,其最大的风险在于万一假离婚弄假成真,一旦复婚不成,今后夫妻双方的财产鉴定将会出现非常大的麻烦。在实际操作中假离婚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夫妻双方谎称感情破裂而自愿协议离婚,第二种是花钱直接购买离婚证。对于第一种情况,由于离婚事实本身存在,用于规避房价调控政策,只能说是钻了政策漏洞,而对于后者情况,购房者有可能涉嫌犯罪。”该律师事务所负责人表示。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杭州的众多银行中,东亚银行已经针对日益增多的“假离婚”现象有了进一步的把控举措。东亚银行信贷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东亚银行已经明确要追溯贷款客户3个月以内的离婚情况,以此来防范假离婚现象。而业内人士也表示,随着目前假离婚事件的增多,相信应该会有进一步的后续监管政策出台。 |背景报道| 银监会: 坚决遏制房地产投机投资需求 据《证券日报》报道,中国银监会统计部副主任叶燕斐8月31日表示,银监会将严格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坚决遏制投机、投资需求,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叶燕斐在中国银行业协会举办的关于房地产市场分析及房地产贷款风险控制的“银行前沿问题大讲堂”上表示,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贷款对国民经济、国计民生至关重要,对银行业科学稳健发展至关重要。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前段时间曾表示,将进一步指导和监督商业银行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坚决抑制投机投资住房贷款要求,及时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叶燕斐表示,银监会在坚决认真做好信息服务,积极进行舆论引导的同时,还正在推动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等相关工作。 银监会曾表示,压力测试及其情景假设要根据每个商业银行各自资产组合、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风险偏好等进行设计,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的情景假设不代表房地产信贷政策可能出现变动。 发改委主任重申抑制投机购房坦言部分城市房价过高 据某报报道,针对任务依然繁重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明确表示坚决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受国务院委托,张平8月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张平坦言,目前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在下半年工作中,张平明确表示,将稳定房地产调控政策,进一步落实遏制部分城市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措施,坚决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 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开展新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控,但迄今一直有要求放松调控的各种声音。在过去数月,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均以不同方式表示过不会放松调控的态度。 |
作者: 编辑:袁芳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