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利益链 频“被开盘”的楼市到底怎么了 |
house.hangzhou.com.cn 2009年12月04日 09:04:15 星期五 来源:每日商报 |
炒房诱惑下,人性和尊严面临考验 此前,人们在谈论当下的楼市时,更多地关注炒房带来的金融风险。而随着“被开盘”事件的频频出现,我们似乎应该开始警惕它对整个社会风气带来的负面影响。 “被开盘”事件破坏了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把多数购房者置于一种未知、无序和被不安全感笼罩的状态中。以11月25日开盘的那个城西大盘为例,该楼盘的户型面积从128—269平方米不等,每套房子的总价都在500万元上下,按说买得起这个楼盘的都是经济实力不俗的人士。但是在11月25日这天,排队购买该盘的长龙中爆发了多起打架斗殴事件,有多位排队者在现场因沮丧而痛哭流涕。 一些该楼盘的忠实“粉丝”在目睹上述混乱场景后,纷纷退出了排队的长龙。某设计业老总在怀揣20万定金排队数小时后离场,他表示:买得起这个楼盘的人都不缺房子,甚至都正在住着很舒适的房子,许多人都是抱着投资的想法来买首期房源;在这个拜金的时代,为了那一二百万元的炒房利润,我们难道可以连尊严都不顾了吗? 而12月2日九堡某楼盘的“被开盘”事件,近千人的队伍排在连路灯都没有的户外,更是乱象频出。亲历排队的A小姐告诉记者:这次“自发排队”显然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因为她刚到现场,就有专人给大家派发手写的“号子”,而且队首一直聚集着几个面露凶相的男人,时不时在队伍边逡巡,很像“看场子”的。排在队伍中的时候,A小姐就在担心:这样一张皱巴巴纸片所代表的“号子”开发商会不会承认。果然,当晚开发商刚刚宣布正式放号,队伍立刻就乱了,不管有没有号子,几百个人同时往大门里挤。 的确,当一张手写的纸片就可以瞬间变成几万元的现金、甚至几十万元的炒房利润时,人性很难不被扭曲。当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加入排队炒号队伍,当有组织的神秘“逼宫”排队者一再出现,当打架斗殴成为排队购房的主旋律,买房是不是正在成为一种有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高风险消费行为? 新闻链接 “职业排队人士”和半部香港炒楼史 在炒房之风甚炽的香港地产界,“职业排队人士”专指借排队买楼现象牟取暴利的人,他们或受雇于炒楼集团,或与黑社会有染。 香港炒楼之风始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80年代初地产高潮时,排队买楼已不是新闻了。但轮候沙田第一城的人实在太多,场面极为火爆,有人早一个星期前已露宿街头,有人更带着木棒、铁管自卫。“代人排队买楼”,大概就从那时开始,而集团式炒楼活动亦应运而生。 1985年炒楼风潮再起,在金钟廊一个大型地铁上盖物业发售时,几乎酿成暴动。黄埔花园只不过登广告说何时开放其示范单位,便已有满口粗言、手臂纹花人士排队,以致要出动警察去登记身份证及拍照。该年7月,港岛柴湾大型私人屋邨杏花邨首期推出448个单位发售,开盘前8天,已有大批买家,包括代人排队者、炒家和公司经纪大排长龙、日夜轮候,人数多达数百人,群情汹涌,打破了香港有史以来排队买楼时间最长的纪录。1986年大埔海宝花园发售时,更发生轮候人士打斗,以致酿成命案事件。1989年大埔宝湖花园发售,大约20人企图“打尖”(插队),结果发生炒楼集团雇用的“职业排队人士”和维持秩序的警方人员之间冲突,事件中数人受伤,55人被捕。 |
作者:亲历 编辑:张梦婕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