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后返还佣金”?兑现却遥遥无期
今年,消费者潘某通过某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员工程某,了解到杭州市某住宅项目正在出售。为促成交易,程某私下向潘某作出“购房后返还佣金”的承诺,并出具书面贴佣单,明确载明“程某在收到开发商佣金后30日内,向潘某支付返佣款54000元”。然而,潘某完成购房手续后多次向程某催要返佣款时,程某却以“未收到开发商结算佣金”为由拖延拒付。潘某反复交涉无果后,向市消保委投诉。
这起案例并非个例,近期,杭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消保委”)接到多起购房消费投诉,反映部分房产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以“购房返佣”为噱头开展违规营销,通过虚假承诺、私下协议等方式诱导消费者购房,事后却拒不兑现返佣承诺,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房地产交易市场正常秩序。市消保委在调查中发现,“购房返佣”纠纷中,消费者往往因信息不对称、证据不足等陷入维权困境。为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权益,市消保委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市民警惕“购房返佣”骗局,理性安全购房。
市消保委工作人员解读,所谓“购房返佣”,是指部分房产中介机构或从业人员为促成交易、吸引购房人,私下承诺将其获取的部分交易佣金返还给购房人的违规营销行为。该行为表面看似“让利消费者”,能降低购房成本,实则暗藏“承诺不兑现、维权举证难”等多重风险,不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更破坏了房地产中介服务市场的公平诚信秩序。
根据市消保委深度分析,“购房返佣”的三大风险与四大套路——
三大潜在风险,消费者权益易受损
风险一:信息严重不对称,真实性无法核验。开发商与中介之间的佣金金额、结算条件、支付周期等核心信息,均由中介单方掌握,消费者无从核实。中介常借此夸大返佣金额、缩短兑现周期,诱导消费者签约。
风险二:承诺形式不规范,法律效力存瑕疵。多数返佣承诺仅为中介人员口头约定,无书面凭证;即便签订协议,也常存在返佣条件模糊、支付时间不明、违约责任缺失等问题,为后续拒付埋下伏笔。
风险三:维权举证难度大,权益保障遇阻碍。纠纷发生后,消费者常因缺乏完整证据链难以维权;部分中介人员失联、门店倒闭或公司注销,导致消费者“追责无门”。
四大常见套路,务必提高警惕
套路一:签单后“人去楼空”。中介以“盖公章协议”营造正规假象,待消费者购房后,经办人员立即失联、拉黑联系方式,或通过更换门店、离职等方式逃避责任。
套路二:借“门店倒闭”甩责。房产交易佣金结算周期通常长达6个月至1年,部分经营不善的中介门店借机倒闭,消费者因找不到责任主体,返佣承诺沦为“一纸空文”。
套路三:主体或合同造假。少数不良中介使用伪造的身份证、公章、营业执照签订返佣协议;更有甚者在收取佣金后迅速注销公司,让消费者彻底失去追责对象。
套路四:恶意拖延“硬赖账”。中介在足额收取佣金后,以“开发商未结算”“公司流程未审批”等借口无限期拖延,消费者即便持有协议,也需耗费大量时间、金钱维权。
■链接
理性购房避陷阱,依法维权有路径
摒弃“返佣”诱惑,聚焦核心需求
市消保委郑重提醒:“购房返佣”是部分不良中介的违规营销手段,绝非“福利”。购房是重大消费决策,应回归交易本质,重点关注房屋质量、产权状况、区位配套、价格合理性及开发商、中介机构的资质信誉,切勿将“返佣”作为购房的核心考量因素,避免因小失大。
留存完整证据,依法理性维权
若不慎陷入“返佣”纠纷,消费者可按以下步骤维权:
1.先行协商:持购房合同、返佣协议、沟通记录等证据,与中介机构正式交涉,明确提出维权诉求;
2.投诉举报:协商无果的,可向行政部门或消保委投诉;
3.法律追责:保留好相关证据,通过诉讼、仲裁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购房无小事,安全第一条!“返佣”馅饼背后藏陷阱,广大消费者务必保持清醒认知,选择已完成房地产经纪机构备案、信誉良好的正规中介服务机构,主动要求中介公示服务流程、收费标准,让房产交易全程透明、安全可控。
如遇消费纠纷,可拨打本报维权热线85188518杭州市消保委投诉热线0571-89315315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