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江区春波西苑的“楼下咖啡”,老板汪朝飞与熟客之间有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微信里收到一个“1”,他便知道该准备哪一杯咖啡,无需多问,一切尽在不言中。
“1,就是‘来一杯’的意思,大家的口味我都记得。”汪朝飞笑道。这份五年来的信任,不仅是社区小店独有的温度,也是滨江区安置房商业生态的生动切片。
近日,记者从滨江区建管中心(商资公司)获悉,今年1—9月,全区63个安置房小区的商业用房租金收入达1.0818亿元,平均出租率稳定在80%。一亿元租金与一个“1”字暗号,连接起滨江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优居”的共富探索。
汪朝飞是春波西苑的安置户,也是“楼下咖啡”的主理人。谈起开店初衷,他坦言是因为减肥接触咖啡,之后渐渐变成爱好。当小区楼下的商铺对外招租时,一个“楼上安家,楼下创业”的想法自然浮现。“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在小区开店,既能照顾家庭,也能专注热爱。”他说,将店铺定位为“社区店”,深耕熟客圈子,靠口碑留人。
在滨江,像“楼下咖啡”这样见证“安置”变“安居”的小店还有很多。而安置房商业的繁荣,最终也转化为居民的共同福利。建管中心(商资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商业用房配建量大的居住片区,更容易通过集中经营形成区域商圈,从而带动小区物业经营用房的租金水平。这部分收益也将补充小区公共经费,反哺社区建设。
而那些不适合商业经营的闲置空间,则被赋予新的使命。比如在缤纷未来社区,部分商业用房被改造为老年食堂、育儿空间与医疗服务站,成为居民日常打卡的“社区客厅”。“闲产”活化,既避免了资源浪费,也补齐了服务短板,让“好房子”长出了“好生活”。
家门口的幸福感,还离不开专业的运营来引导和保障。
滨江打出“安商稳商”组合拳:将租金支付周期从一年一付调整为半年一付,显著减轻商户的现金流压力;同时依法赋予现有经营户优先承租权,让经营者能安心深耕。
此外,针对一些面积大、总价高导致出租困难的商铺,滨江通过优化格局匹配市场,进行“化整为零”的适应性改造。江虹小区的一处商场就被分隔为4间大小适中的商铺,得到市场认可。
除了“安商稳商”,滨江也在迭代招商思路,破题“空置”与“同质”,比如从注重传统买卖业态转向拥抱新型服务业态。“在冠新佳苑小区,我们成功引进了吉利曹操出行的网约车司机服务网点,单笔成交商业面积达1000平方米,为社区商业注入了新活力。”建管中心(商资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为实现对庞大资产的高效管理,该区还建设了商业用房数字化系统管理平台,对管理的25万余平方米商业用房做到了“家底清、状态明”。“每一间商铺是在使用、招租还是待招租,以及经营户信息,我们都一目了然。”该负责人说,未来将继续提升安置房商业用房使用效率,推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深度融合,形成“配套提升环境,收益促进共富”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