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讯 有人说,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中山路。
在杭州,中山中路承载了多少重时光?它是南宋御街的青石板,记录过帝王仪仗的赫赫威仪;是民国商铺的霓虹牌,流转过民族工商的蓬勃生机;更是如今老杭州口中的“逛街好去处”,升腾着柴米油盐的市井暖意。
它是经纬交织的绣带,一头系着南宋御街的千年商脉,一头连着现代都市的繁华浪潮。这里不仅是业态丰富的经济街区,更是人文流淌的生活场域——老字号的铜铃声里藏着代代相传的经营哲学,网红店铺的玻璃窗后映着传统与潮流的碰撞,寻常巷陌的烟火气中孕育着生生不息的商业活力。
一条中山路,岁月织锦。人们穿过岁月的烟尘,重返中山中路。从宋代“铺席栉比,商贾云集”的御街盛景,到如今“古今交融,动静相宜”的老街新貌,中山中路用千年时光,去完成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去书写一部属于这座城市的商业史诗。
一巷御街:深藏百年商脉的人文基因
“这里是民国时期的华尔街。”中山中路,在杭州古建筑专家、杭州历史学会副会长仲向平眼里,是杭州近代商业金融发展的鲜活见证。
说这里曾是杭州的“华尔街”,毫不为过。
中山中路261号,很多来往的人都会惊叹,这座建筑怎么如此洋气?
它门口那块灰斑点点的石块上写着它的身世:此楼始建于1918年前后,1923年建成后成为省内标志性金融建筑——浙江兴业银行。该楼现为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市羊坝头支行。
“这是浙江省第一家银行,也是全国第一家商办银行。”仲向平说。
1918年至1923年,浙江兴业银行正处于励精图治蓬勃向上的岁月。浙江兴业银行和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储蓄银行被合称为“南三行”,是中国金融界南方的首领。而民国时期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就是由这家浙江兴业银行主持造桥贷款银团,并投资其半。
杭州的银行也正是从这幢大楼开始,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这座大楼里,钱庄色彩较浓的“伙计们”,脱下长袍换上西服,渐渐脱胎成具有现代银行经营理念的“职员”。
一百年前,中山中路从河坊街到官巷口这一段,就有13家银行。根据浙江银行史的史料记载,到了民国时期,杭州的银行机构数量更是剧增。1920年11月,杭州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在中山中路三元坊巷的中国银行杭州分行楼上成立。
这幢大楼孤独地,却是磐石般坚固地矗立在羊坝头,它所蕴藏的理念,能感召现代的银行家们。
沿着中山中路走,拐进积善坊巷,一幢老房子里,暖暖的光线透过大玻璃窗照进来,疏影横斜,让人感觉到张爱玲笔下那“金粉般的静”。这里,曾住过一位浙江金融界的前辈——当时蒋广昌绸庄的少东家、浙江兴业银行最大的股东、实际掌权人蒋抑卮。
蒋抑卮先生也不会想到,多年以后,这幢老房子又被我们一行人在尘封的历史中翻出。“抗日战争爆发后,蒋抑卮断然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并将巨款资助给杭州丝绸工学院。也许真正的银行家都不是政客,他的故居完成了使命,但‘蒋氏丝绸奖学金’依然在滋养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仲向平感慨道。
事实上,中山中路多条街巷,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太平坊巷见证了倒钞库的繁华;三元坊巷因“连中三元”的学霸商辂的住所而声名远扬;东平巷的“渤海医庐”,孕育了民国时期杭州首位领出中医证书及开业执照的传奇女中医;里仁坊巷的“逸庐”,见证了邮政、银行与铁路三只“金饭碗”的风云变幻;而崔家巷西南侧的三元书场,在新中国成立后因弹词而名声大噪……
一城之街,藏着一城的灵魂。
一段街区:银发与时尚的碰撞
如果说银行是宏观经济的“主动脉”,那么小店铺、工商业便是微观经济的“毛细血管”,用烟火气十足的经营场景,串联起普通人的衣食住行。
在杭州老一辈的记忆里,中山中路的道路两边店铺屋宅林立,他们从市区各个角落出发,可以在这里买到生活用品、当时流行的衣服鞋帽。
豫丰祥,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店,就像一台古老的照相机,将杭州的老记忆定格在时间的画面中。1元一个的热水瓶软木塞,引领我们回到旧时的岁月;墙上挂着的丝绵壳,轻轻一碰,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而那些朴实大碗的搪瓷杯,金属光泽的汤婆子,无一不在诉说着豫丰祥这个神奇口袋里的故事。专情的老人用地道的杭州话与店员交流,他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种没有被网络时代“抛弃”的安全感。
紧邻豫丰祥,另一家历史悠久的店铺映入眼帘——邵芝岩笔庄,其门头高悬着“中华老字号”的醒目招牌。在杭州,邵芝岩毛笔伴随着众多孩子的成长。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尖、齐、圆、健”四绝特色,赢得了历代艺苑儒林的广泛赞誉,甚至在清代被尊为贡品。
中医、酱油、钟表、咖啡、酒吧、西餐、烧烤、饭馆、汤面、糕点……这是如今中山中路部分业态的分布,既古典,又现代,既繁华,也烟火。古今中外优秀的商业、文化融合浓缩在一条街上,和谐共生。
2015年4月,中山中路历史文化街区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杭州市唯一入选的街区。
文化是老街的灵魂,讲述中山路的故事,焕新“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步履从未停止。
“中山中路复兴要以杭州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承为根基,实现老街不老。”湖滨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在挖掘历史文化、重现杭州人记忆的过程中,既要守护其厚重底蕴,也要推进迭代更新,融入时尚元素,在历史与现代交融中焕新发展。
70岁的周兆花,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对这一带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眼见这条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好了。老店铺还在,新邻居也不断进来。”周兆花说,“现在生活好了,社区还组织很多活动,我会积极参加。”
今年2月,中山中路街区作为“银发街区”正式亮相,这是全省首个以银发为核心主题的综合性街区。事实上,中山中路被寄予厚望,它担负的不仅是激发区域老年消费活力的重任,还肩负着提升文旅体验和促进产业融合的压力。
在中山中路沿线,有十余家可为老年群体提供优惠的孝亲商家。喀摩尔土耳其餐厅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家土耳其餐厅,喀摩尔在美食方面的表现很出色。“喀摩尔开业以来,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宾朋来此品尝美食。”喀摩尔创始人沙顺根是杭州本地人,问起为什么想在中山中路开设一家土耳其餐厅,他解释道,“土耳其菜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我退休后,就想着能不能把它带到杭州来,也希望能为杭州的美食文化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特别是在杭州亚运会期间,喀摩尔土耳其餐厅更是成为外国友人及游客的必到之地。
“我们店的选址在中山中路258号,连起来读就是‘终生一路爱我吧’。”沙顺根表示店里所有的装修风格、菜肴特色都重在打造浪漫氛围,很好地迎合了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也因此成为热门网红打卡点。
不光要“银发”,当然也要“时尚”。与沙老板想法一致的,还有位于中山中路的杭州西湖湖滨清河坊轻居酒店。
今年2月,酒店多了一间“长者友好房”:房内的卫生间,配备了如厕和助浴扶手,浴室里也摆上了折叠浴凳。入住的老人有无障碍出行需求,还能在大堂租借轮椅、拐杖和老花镜。
“我们想打造的是于繁华深处筑一间人文旅居。”酒店负责人朱荣说,为长者提供友好服务,是酒店应该做的,“更重要的是,我们选择的这个位置——中山中路291号,正处于传统与现代的交会点。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不仅承载着杭城的繁华商业,更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酒店周边遍布历史遗迹、传统街巷与现代商业,可随时沉浸在杭州独特的文化氛围之中。”
目前,中山中路街区共有329处房产主体,单是从西湖大道到解放路一带,尚有22处空置房产,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这些空间可以招引全龄友好、多元形式的新消费产业。”湖滨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比如在开元路附近,近期多了几家时尚买手店、精品咖啡馆和品质酒店。随着商户的渐次落地,2公里的街区将形成一个个独特的产业“小气候”。
因城市更新而重获新生的中山中路,一直与杭州共同生长,永不停歇。
一脉相承:守得住文化根脉,又接得住现代需求
当我们回头去看中山路沉寂的这段时光,或许又是十分幸运的。在杭州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中山路两侧的很多老建筑依旧保持着过去的样貌。
不过,面对千年文脉,中山中路并未停留在“保护”的静态认知中,而是以“古今相融、全龄友好、多元消费”为核心定位,谋划从“历史记忆载体”到“时尚生活地标”的跨越。其深层逻辑,是立足在地文化基底,借力银发经济创新动能,通过全龄场景重构、在地文化激活、适老元素植入,让老街既守得住文化根脉,又接得住现代需求。
从专业剧团到草根素人,从潮流青年到活力老年,今年以来,上城区围绕塑造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文化IP,打造文艺赋美实践的开放式舞台。10月中旬,“浙条街 那些年”银发街区暨浙江省“敬老月”活动将在这里启动,“老墙根穿新衣裳,复古才是时尚顶流”;从9月底到10月,一系列穿越时光的活动在中山路轮番上演,让人沉浸式触摸“最杭州”的过去与未来。
正如仲向平所说,杭州有江河湖山溪的自然景观,而中山中路凝结着唐宋元明清的人文精粹,真是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通过“腾笼换鸟”,中山中路上许多商业业态正在有机更新中。晚清最大的百货商店张允升变成了麦当劳,人们可以一边吃着洋快餐,一边参观老建筑。而有着155年历史的万隆火腿庄一直在原址岿然不动,装修重开后继续向世人讲述杭州的前尘往事……
包容和延续,就是杭州商业文化的根和魂。也许,这就是文化传承的魅力。
一个城市里,如果角角落落都有你敬重的东西,都有你珍惜的东西,那么,你会过得很幸福。如果这样的人多了,这个城市也就是幸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