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 宽阔的杭州湾上,一座新的跨海大桥,正在加紧建设。
近日,杭州湾跨海铁路桥南航道桥首个下横梁浇筑圆满完成,南航道桥南主塔由下塔柱施工转入中塔柱施工阶段,为全桥后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杭州湾跨海铁路桥建成后,将成为跨越杭州湾的第三座跨海大桥,也是跨越杭州湾的首座铁路桥,经通苏嘉甬高铁运行的高铁列车,将从这座跨海大桥经过,往来于杭州湾北岸的嘉兴、苏州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慈溪等地。
2008年,第一座跨越杭州湾的跨海大桥建成,让开车往来上海与宁波的耗时与距离大幅缩短,很多浙江人都感受到了这座跨海大桥带来的便利。几年后,一条高铁跨海通道也将出现在杭州湾之上,浙江人的出行方式又会发生哪些改变?对杭州湾周边城市的未来发展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宁波、台州和温州等地的市民
坐高铁去上海、苏州将省时省力
当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时,很多人认为宁波是受益极大的一座城市。因为相隔杭州湾的上海与宁波在历史上就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曾有多少轮船跨越杭州湾,运送着往来上海和宁波之间的人们。
到了“汽车时代”,因为没有跨越杭州湾的大桥,开车往来上海和宁波长期需要绕道至杭州,耗时和路程都相对较长。
有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相对于有了一条距离更短的汽车通道,将上海与宁波连了起来,开车往来上海和宁波之间的耗时和路程大幅缩短,大大方便了两城之间的市民往来,上海与宁波之间的各项交流也更为紧密。
可以预见的是,杭州湾跨海铁路桥建成后,同样将大大利好宁波,作为通苏嘉甬高铁的跨海通道,将来从宁波出发的高铁列车,可以经通苏嘉甬高铁跨越杭州湾,不用再绕道至杭州,直接到达北岸的嘉兴,之后可以转至沪昆高铁往上海方向运行,坐高铁往来上海和宁波之间的耗时和路程也将大幅缩短,预计一小时左右就可以从宁波坐高铁到上海。
杭州湾跨海铁路桥南端的慈溪,也将因为通苏嘉甬高铁,而拥有第一座高铁站。作为浙江县域经济的“领头雁”,慈溪却长期没有高速铁路经过并设站,市民坐高铁都需要前往隔壁余姚境内的余姚北站,待通苏嘉甬高铁建成通车,慈溪市民就可以在家门口的高铁站坐上高铁列车去上海、苏州和宁波等地了。
通苏嘉甬高铁南端还将与浙江省内其他的高铁相接,台州、温州等地的市民坐高铁北上前往上海、苏州和南通等地,也不用再绕道杭州,耗时和路程也将大幅缩短,更加省时省力。
总结一下,当杭州湾上有了第一座跨海铁路桥之后,不少高铁列车将绕开杭州,对宁波将产生显著的利好效应。
缓解杭州铁路枢纽的通行压力
增强杭州对江苏北部的辐射能力
不少高铁列车将绕开杭州,是否意味着将对杭州的发展产生影响?
早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时,“杭州将被绕开并边缘化”的观点一度广为流传,并受到不少市民的担忧。确实,处在杭州湾西端的杭州,原本如同咽喉一般,一直是宁绍平原、金衢盆地、浙西和浙南等地往来杭嘉湖平原以及上海、苏州等地的交通枢纽,当杭州湾上有了跨海大桥之后,杭州在浙江省内的交通枢纽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弱,不再是“北上”必经之地。
然而从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至今,杭州并没有出现发展边缘化等不少人所担忧的情况,相关专家表示,杭州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已从一座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会城市跃升成为深受瞩目的明星城市,和上海共同成为长三角的两座超大城市,城市定位也从过去的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提升成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并没有受到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影响。
“杭州是一座高能级的城市,人口流入量大,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有了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并不会因为某一座大桥或是铁路而产生较大的影响。” 杭州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汤海孺认为,一条新高铁的建设,反而能够给杭州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助力作用。
显而易见的是,通苏嘉甬高铁建成后,杭州坐高铁去苏州城区的路程和耗时将大大缩短,将来从杭州出发的高铁列车,可以经沪昆高铁运行至嘉兴,再转至通苏嘉甬高铁往苏州方向运行,快速到达苏州城区内的苏州东站,使往来苏杭两地的高铁列车,不用再绕道至上海。
通苏嘉甬高铁上的列车在经过苏州之后,还可以继续向北跨过长江,到达南通、盐城等地,使江苏北部地区的市民能够坐高铁以更短的时间到达杭州,从而增强杭州对江苏北部的辐射能力。因为有了通苏嘉甬高铁,不少高铁列车不再经过杭州铁路枢纽通行,将给十分繁忙的杭州铁路枢纽缓解通行压力。
杭州湾周边区域示意 制图 高薇
综合多位专家的意见,长三角区域已经有了非常密集的铁路网络,且东西走向的铁路通道较多,南北走向的铁路通道较少,杭州湾跨海铁路桥和通苏嘉甬高铁是对长三角区域铁路网络的“补强”,让南北走向的高铁列车可以有更为便捷的路径通行,让铁路的成网利好更加明显,无论是杭州湾西端的杭州还是分布在南北两岸的宁波、嘉兴、苏州和上海,都是利好。
而对于正在唱好杭甬“双城记”的杭州和宁波来说,则可以利用不同的利好效应“为我所用”,如杭州可以利用自己的城市能级、产业优势吸引更多江苏城市的人才来到杭州工作生活,宁波可以利用与上海的紧密联系和海洋城市的优势,进行产业优势互补,进一步融入上海大都市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