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迁改造前的通济街 记者 黄煜轩 摄
杭州老余杭的通济街一带,过去是余杭县城的核心地带,商贸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几年前,这里开始动迁改造,老居民陆续迁出,大家对这里的记忆渐渐模糊,很多住在城西的新杭州人,甚至完全不知道这片老街的存在。
今年,通济街历史风貌区被纳入杭州市第一批历史风貌区保护名录,近日,其保护规划草案对外公示。可以期待,不久的将来,杭州又要诞生一条古香古色的“河坊街”了。
老余杭人习惯称“大街”
见证着过去的繁盛与辉煌
通济街历史风貌区在老余杭的中心地带,紧挨着南苕溪,是南苕溪和余杭塘河之间的一片区域,有两条主街,一条是东西走向的直街,另一条是南北走向的通济街,老余杭人喜欢称为“大街”。
2018年,通济街一带改造动迁前,我们曾去探访过这条老街。直街横贯了老余杭的核心区域,起于老余杭历史上的东门,止于观音弄口。虽然名叫直街,却并非笔直,弯弯曲曲的路旁,满是白墙黑瓦的旧式民居。通济街和直街十字相交,比直街更宽一些,有两个车道,路两侧有浓密的树荫,树荫后是老旧的砖瓦小楼。
当时在这两条街上,可以看到很多老招牌,如“余杭县农工商公司苕溪商店”“余杭市余杭印刷制盒厂”“余杭建筑商店”,这些招牌记录了通济街一带以及老余杭历史上的繁盛与辉煌。
在通济街北端还有一块老公交站牌,虽然锈迹斑斑,线路号和站名还可以看清。这是原老余杭公交1路车站牌,20多年前,这里就开通了镇内公交线路,可见通济街还有着交通枢纽的作用。
既有延续两千余年的商贸文化
又是余杭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样本
2018年后,通济街、直街的老居民陆续迁出,一些破旧的建筑被拆除,但历史悠久的老建筑留了下来。老街等待着新生。
在保护规划草案中,提出通济街历史风貌区有三大特色,一个特色是建筑风貌真实多样,是余杭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样本,这里的宅院建筑体现了“外敛内秀”的建筑风貌,商业建筑则体现了类型多样,布局灵活的建筑风貌。
目前,老街一带现存的集中连片、风貌真实、类型多样的传统民居,对研究余杭地区传统合院住宅与传统商业建筑的结构、功能、布局和风格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与科学价值。
据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通济街一带的商贸历史起源于汉代,延续了两千余年。这里水运与陆路并行,山客与水客交汇,是商贸兴旺、商贾会聚、百工云集、山货集散的商埠重地,也是杭嘉湖平原与浙西北山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因此这里的第二个特色是两千余年的商贸文化传承。
第三个特色是这里集聚了众多民俗文化、治水文化、中医文化及宗姓文化等,承载着老余杭人的世代乡愁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乡愁记忆还体现在饮食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老余杭的面。在老街一带还留有多家老式面馆,深受余杭居民喜爱。这些老面馆也是历史文化遗存的一部分,寄托着一代代余杭人的成长回忆。
维持现状建筑高度不变
多处民居拟推荐为不可移动文物
保护规划草案将整个老街区划为历史风貌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
核心保护范围大多围绕着不可移动文物,在这一范围内应维持现状建筑高度不变,除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新建建筑的建筑层数不超过2层,且应符合余杭地区传统建筑屋顶坡度的一般规律。
目前,在街区内已公布有各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共31处,包括通济桥、香泉井、庙井、运盐司井、叶熙春故居、复号当店仓库旧址等。本次规划新增拟推荐观音弄14号王德根宅、工人弄8-9号民居等不可移动文物10处以及大夫第古井、刘仙阁18号民居等传统风貌建筑48处。
展示利用方面,包括四大展示利用分区和三条展示线路。
四大展示利用分区为重要遗址展示区、传统街巷特色文化体验区、崇贤尚礼传统商业生活区、城湖联动游客综合服务区。重要遗址展示区位于通济街西侧,不仅有宋代税务遗址展示,还规划了余杭古城博物馆。传统街巷特色文化体验区主要分布在通济街东侧和直街两侧,有叶熙春故居等。
三条展示线路为环古城研学游赏线、历史街巷寻访游赏线、双运河休闲游赏线。
通济街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草案),将在余杭区门户网站公示至9月4日,有意见建议的市民,可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