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房产 | 汽车 | 图库 | 宽频 | 娱乐 | 旅游 | 数码 | 金融 | 体育 | 健康 | 女性 | 两性 | 动漫 | 结婚 | 新闻 | 论坛

“二套房贷”优惠政策已取消 利率提至110%
house.hangzhou.com.cn 2009年08月31日 09:26:31 星期一  来源:楚天金报

  8月25日,北京多家中介公司老总向记者证实,合作银行已取消"二套房贷"优惠政策,首付提到四成,利率执行基准利率的1.1倍。

  此前,多数银行在"二套房贷"上执行的是比照首套房贷政策,首付降至20%-30%,利率执行七至八折优惠。

  此次取消"二套房贷"优惠虽然是全国范围执行的,但是有银行负责人对记者说,尺寸由各银行自己把握。一线城市执行可能严些,二三线城市执行可能松些;对自住型住房消费需求执行松些,对投资型购房需求政策执行严些。

  按照2008年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131号文")。对于为自住而购买二套房,且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标准的,购买二套房贷款政策比照首次购房贷款政策执行。

  "有的是七二折,有的是七八折,"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一位负责人对记者回忆说,具体优惠政策由各家银行自己制定,大部分银行出于吸收客户的需要,都将"二套房贷"政策降低到跟首套房贷一样。

  今年7月下旬,中农工建交等商业银行先后"打招呼",取消"二套房贷"的优惠政策。北京我爱我家中介公司副总裁胡景晖对记者说,之前一直有收紧"二套房贷"的传言。

  胡景晖表示,虽然目前8月份的成交量还没出来,但是北京二手房成交下降10%是最少的。

  而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签约数量统计,8月1-24日,日签约量68.4套,较去年同期下降了49.6%。

  胡景晖表示,目前北京二手房购买市场上,改善性购买需求和投资型购买需求占了一半以上。"二套房贷"政策调整对市场成交量影响深远,大部分改善性购房者和投资型购房者都将改变自己的购房选择。

  记者也从一些商业银行了解到,收紧"二套房贷"政策还没有具体的执行政策,北京的商业银行所接到的政策都是一刀切的"收紧"。

  一家商业银行的经理对记者说,虽然暂时收紧了"二套房贷"政策,但是央行有规定,对于自住型购房需求,仍旧要坚持国务院"131号文"中规定的相应优惠政策的。毕竟,当前刺激住房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自住型购房消费需求贷款优惠将继续。

  同时,记者也了解到,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并没有收紧"二套房贷"贷款优惠政策。即使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仍旧有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坚持"二套房贷"优惠政策不变。

  除了银行执行的差异外,记者还注意到,地区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

  虽然沈阳、石家庄、大连等地的商业银行也在逐渐开始落实"二套房贷"的政策,有的银行开始取消优惠,但是更多的商业银行仍旧按兵不动。

  大连一家商业银行市场部经理告诉记者,所谓收紧"二套房贷"只不过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传来的一些信息。大部分当地商业银行,没有接到总行关于取消"二套房贷"政策优惠的通知。

  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商业银行来说,没有接到总行通知,就意味着可以继续执行原来的"二套房贷"优惠贷款政策。

  "目前房价高使贷款额度在下降,各家不会轻易提高贷款门槛。"上述大连商业银行市场部负责人说,二三线城市房价泡沫比较低,所以不用取消掉"二套房贷"优惠政策。

  不过,无论是央行还是其他有关调控部门,对高房价的关注已然彰显。只是出于稳定市场的需要,不敢轻易出手。

  原建设部分管房地产副部长、现中国房地产和住宅研究会会长刘志峰22日在搜房网世界华人不动产论坛上表示,国家支持自住型购房需求和开发商降价自救对稳定上半年的房地产市场起了很大作用。但是,随后房价上涨幅度和开发商捂盘惜售等行为,又使房价过快上涨,影响到了市场稳定。

  刘志峰表示,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需要考虑到区域的特殊性。当前,北京等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可能存在投资推动的因素,但是西北部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还处于复苏和消费性购房为主的时期。

  因此,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应该因地制宜,分区域、分类进行调控。为此,刘志峰建议,尽快开展"第二次住房调查"。

作者: 编辑:张梦婕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郑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