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国内外要闻
警惕特色小镇成房地产开发
house.hangzhou.com.cn 2017年06月26日 14:52:01 星期一  来源:光明日报

按照既定目标,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建设对解决目前大城市面临的住房困难、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大城市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也出现了一批产业、生态、人居协调发展的特色小镇。

但现实中,特色小镇一哄而上、同质化的问题也引发关注。

据了解,有些部门提出要建2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些机构提出要建1000个旅游小镇。“目前要为特色小镇热降温,特色小镇重叠、交叉、重复,同质化非常严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刘志峰指出。

房企能否制造“乡愁”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不少房地产企业把发展的朝向转向了特色小镇。随着行业利润下降,调控措施出台,房地产企业纷纷探索多业态转型发展的道路,寻找新的增长点,当下时髦的特色小镇正在成为房企布局的“兴奋点”。

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指出,很多房地产企业在认识上有误区,认为特色小镇可以迅速介入。

不少搞房地产的企业摇身一变就成为特色小镇运营商,把特色小镇看作是一个低门槛进入的领域,导致一哄而上,这是最值得警惕的。

在专家们看来,房企之所以积极参与,关键是因为一、二线热点城市拿地成本高企,特色小镇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获得土地。加之信贷政策对特色小镇项目有所倾斜,对于房企来说,这将是一块诱人的“蛋糕”。

对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明确指出:“特色小镇要坚决防止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尤其,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去库存的重要任务,尤其是三线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较大。“一些地方在消化不良的情况下,又加码了一批特色小镇的房地产项目,人为地、梦幻般地制造所谓乡愁,名义上是搞特色小镇,实际上还是搞房地产建设。”冯奎指出。

特色小镇如何“特”

从已有的规划、布局、功能来看,不少特色小镇面临“特色”不足,“同质”有余,重“形”轻“魂”的局面。房子易建,但特色产业怎么进?从事特色产业的人从哪里来?人口和产业如何匹配?

“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在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看来,特色小镇的发展一旦过度房地产化,就会拉高土地成本,特色产业难以发展,最后会演变为房地产独大。

特色小镇要突出“特”字,定位要精准。相关专家指出,一是要有清晰的功能定位。特色小镇不是纯居住型的小区,也不是纯生产型的产业区,是生产和生活兼而有之,应该成为可以就近工作、就近生活的社会单元。

二是要坚持对本地文化的尊重和守护。特色小镇要持久发展,就要注重对文化的挖掘,提高文化附加值。三是要有发展的长远眼光。

“做一个房地产大盘,速战速决确实是一种模式,但是特色小镇建设是需要耐心的。”冯奎指出,“从它的规划、建设、运营到功能相对完善、功能进一步升级优化,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果没有长远眼光,没有稳定规划,贸然进入特色小镇,必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反观国外的特色小镇,有的有上百年的历史。比如,达沃斯小镇专注于做滑雪产业、会展产业等,经历岁月的洗礼,依旧充满活力。”

政府如何找准“角色”

目前,借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现象并不鲜见。特色小镇建设,政府究竟应扮演什么“角色”?

在冯奎看来,政府要做好引导者、管控者、补救者,“这个管控就是要拿着规划去管控,拿着规划当中的各种边界,拿着各种硬的约束手段去管控。同时,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政府要做好补救工作,使特色小镇能够持续运营下去”。

对此,刘志峰也指出,政府不能大包大揽或者过度举债,要营造一个市场主导、分工明确、政企有效合作的氛围,使特色小镇建设能提供有效供给,满足人的需求,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此外,特色小镇建设从规划到项目建设,再到运营管理,都要有因地制宜的金融解决方案,设立历史文化保护、生态保护等专项金融产品,支持和拓宽小镇创新发展。

专家们建议,要建设绿色小镇,做到低碳、节能、可循环发展,应建立考核和退出机制,对规划、设计、选址不适合的小镇要制定退出名单。

作者:记者 冯蕾 编辑:实习生 钱依菁
更多>>  
2280亩的花海你见过吗? 
 
石祥路高架7月7日开通 
 
最深井筒式停车库开放 
 
杭州赏荷哪里好?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7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