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国内外要闻
监管严惩涉房贷款违规 今年已开出逾20张罚单
house.hangzhou.com.cn 2017年06月22日 07:32:47 星期四  来源:证券日报

虽然监管重拳频出,但是违规涉房贷款却并未销声匿迹。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因此类行为收到监管罚单。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开出的剑指“涉房贷款”违规(包含信贷违规流入楼市、土地市场)的罚单已经超过了20例。

多家银行吃罚单

对于银行来说,涉房贷款毫无疑问是信贷业务的重中之重,部分上市银行的涉房贷款合计占比已经超过30%。然而,由于执行中的动作变形,部分银行的分支机构因“涉房”以及“涉土地”的信贷审批中出现了违规行为。

今年年初,某上市城商行上海分行因涉及土地融资违规贷款、被上海银监局开具了土地融资的首份罚单。

随后,某股份制银行上海分行则遭遇了监管重拳:该分行于2016年以“投资资产管理计划——发放信托贷款”为通道,向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放款,部分资金用于支付土地出让金。监管部门对此作出罚没合计人民币420.34万元的处罚决定。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已有多家银行因为类似的违规发放“涉房贷款”或“涉土地贷款”受到处罚。虽然监管部门针对土地融资监管趋严,严禁违规发放或挪用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但仍有银行铤而走险。

此外,银监会鹰潭监管分局1月16日因鹰潭月湖恒通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违规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对其罚款20万元;银监会泰安监管分局因东平沪农商村镇银行“未按规定监控贷款资金用途,贷款违规进入房地产企业”对其罚款20万元。

除了严查对公业务贷款流向外,近期,个人零售业务中的“涉房贷款”违规也被监管处罚。

近日,一家大型银行的绍兴市分行收到银监会罚单——被罚款30万元,而主要案由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管理不审慎”。

根据规定,银行应“严格执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监测等尽职调查制度,加强对各项权证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审核,加强按揭贷款抵押登记审查,积极采取措施防范期房抵押贷款一次性支付风险,防止一些资质低下的企业利用预售环节将风险转嫁给银行”。

无独有偶。国有大行厦门市分行日前因“个人住房贷款收入证明单一,佐证资料不充分”被罚款35万元,监管部门同时责令该分行对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纪律处分。

此外,某股份制银行厦门分行因“‘房易贷’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于借款人购房,交易背景不真实”被罚款20万元,监管部门同样责令该分行对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纪律处分。

“涉房违规”是监管重点

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来说,2017年毫无疑问是强监管、强问责年。

据银监会通报,今年一季度,银监会共计作出行政处罚485件,罚没金额合计1.9亿元;处罚责任人员197名,其中,取消19人的高管任职资格,禁止11人从事银行业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以来,监管机构对信贷资金参与房地产业务的态度一直非常谨慎,各监管机关联合并各自下发了各类限制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文件。银监会也多次要求各机构对信贷资金是否参与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进行自查,并曾通知对16个热点城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专项检查。

今年4月份,银监会印发《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切实处置一批重点风险点,消除一批风险隐患,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指导意见》明确了银行业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房地产领域风险、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等等。

此外,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在5月份召开的通气会上曾表示,目前房地产贷款质量还是比较好的。整体来说,房地产贷款风险比较低,压力测试结果也表明,这些风险完全在可控范围内。

作者: 编辑:张占军
更多>>  
2280亩的花海你见过吗? 
 
石祥路高架7月7日开通 
 
最深井筒式停车库开放 
 
杭州赏荷哪里好?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7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