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土地闲置资源严重浪费 中国农民背负太重 |
house.hangzhou.com.cn 2010年11月17日 10:28:44 星期三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2009年10年的时间内,全国房地产企业一共购置近33亿平方米土地,而完成开发面积仅有近21亿平方米,被雪藏的土地达到近12亿平方米,这并不包括今年前9个月购置房产开发土地2.9亿平方米。以目前业内通常的容积率为3的住宅开发指标来计算,这些土地能提供36亿平方米面积的住宅,以人均30平方米的居住空间计算,足够1.2亿人居住。 尽管地产商囤地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囤地和土地闲置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公众还是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些数字,让人心惊。通过不断拉高房价,地产商集中了大批资金,通过由此获得的资金实力和制造出的“地产前景”,地产商又从股市上获得了更多的社会投资(中国上市房企囤地面积超过8亿平方米),因而具备了很大的囤地实力。 囤地造成土地闲置,本身是一种浪费──宝贵的资源不产生价值,损失时刻都在产生。只不过,损失是隐性的。土地经过几年,价格翻了几番,有人会说,明明是升值了,哪有损失?实际上,这“升值”反映的只是交易价格的变化给买卖人造成的利益不失反增,而土地的实际资源价值,在闲置期间发生了巨大的损失。当然,地产商不但不承担损失,相反可以从中坐收暴利。正是因为此,地产商都热衷囤地,不但维持成本和收益的巨大落差,也支撑着高房价,保护着他们的财源。 损失既然发生了,由此产生的社会成本就肯定会落到某些人的头上。那么,损失到底谁在背呢?普通百姓,比如说失地农民。在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到处找地的运动中,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比如,媒体报道,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进行。很多地方取消行政村编制,将原来的行政村合并为农村社区,大量农民告别村庄,搬到社区小区。在山东诸城市,1249个村被合并为208个农村社区,70万农民被迫“上楼”,集中居住。而空出的土地,不用说,要交给开发商去“开发”。 如果说,土地开发中产生价值增加,相关的利益合理地补偿给农民,那么,农民可能损失并不大,但实际上农民获得的补偿却极少。一些农民失去自己的房子后,甚至在密集建设的农民公寓中得不到一套房子,还要补上差价。在江苏省邳州市坝头村,村民徐传玲因补偿款购买不起足额面积楼房,住不上房子,选择自杀。而且,很多农民可能失去的不只是居住地,而且是耕地,也就是失去了生存的依托,而获得的补偿,则可能就是一份社保。 因为失地,很多农民陷入困境。事实上,靠囤地产生的土地“升值”,本身不是新价值创造,是一种对社会财富的转移和掠夺,必然要以低成本获地为前提,这就注定了农民的土地要低廉地被别人使用。一方面,农民失去了居住地,再获土地建房几乎不可能,失去了耕地,被迫自寻出路,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农民腾出来的土地,很多却被闲置起来,不能产生价值。土地闲置的成本,实际上是失去土地的人在背。 土地轻易被人拿走,农民当然不满意。但是,权力和资本结盟,在各种各样的掠地行动中,农民毫无抵抗力,暴力拆迁在各地频繁上演。在某地,一位村民被拆迁队打伤后,又被人拉到湖边,要求立即在拆迁协议上签字,否则将他沉湖。掠地之所以让百姓无能为力,关键是地方政府在充锋陷阵。尝到土地财政甜头的地方政府,乐于帮助开发商找地,在很多地方政府那里,用地都面临缺口。以河北省为例,2009年需要新增用地约为21万亩,但国家指标只有17万亩。 地方政府乐于找地,但土地到底用来做了什么,却不是所有地方政府都在意。否则,不会产生那么多的土地闲置。对于囤地,政府并不是治不了。法律规定,土地闲置两年未开发,政府就可收回,真要做到这一点,开发商还敢那么猖狂地囤地吗?很多地方政府也许没有考虑到,在对囤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大量土地资源闲置造成的损失,现阶段只是一些弱势老百姓在背。然而情况恶化下去,最终的后果,还是要政府承受的,那时候再处理是不是太迟了? |
作者: 编辑:张梦婕 |
上一篇: 部分世博场馆将在中国异地重建 地方政府争抢
下一篇: 房企排队等待开发贷款 资金链重压逼房价就范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