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业内:明年政策不会回落 |
house.hangzhou.com.cn 2009年12月15日 09:19:30 星期二 来源:人民网 |
●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用地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使用效率。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 ●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切实防范各类住房按揭贷款风险 ●加强市场监管。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完善土地招拍挂和商品房预售等制度。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 ●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楼市的疯狂终于让政府不再沉默。12月1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在保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使用相关政策打压部分城市房价增长过快的势头。然而,尽管政府放下“狠话”,业界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信心却并未受到打击。相反,他们认为,明年房价不会回落。 刚性需求“无动于衷” 电话里传来阵阵寒风的呼啸。接起电话的人正身处北京近郊通州区,电话里不时传出他新婚妻子的问路声。记者连线的电话另一头是一位北京典型的房地产刚性需求代表。出生于我国西部、生活在北京的他正前往目的地,一个房龄超过10年的低端小区。在那里,中介公司的经纪人正等候他缴纳剩下的房款。 这位被访者显然并不知道刚刚结束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内容。即将完成交易的年轻购房者告诉记者:“即便明年的房价下跌,我也不后悔把房子买下来。” 尽管只有25岁,这位购房人已经完全厌倦了每日奔波选房的日子。北京五环以外的低价房产几乎都留下了这位需求者的痕迹。但是每看定一处,他总是慢人一步,“第二天去付款时,房子已经卖掉了”。即便后来,他将数十万元的大额款项随身携带,面对心仪住房果断拍案,但是此时的房东已完全辨析清楚“供不应求”的现状,每每以“再需与家中商议”为由隔日提高价格,直至买房者不能承受。戏剧般的经历让这位年轻人不断重复和坚定着一定要尽快买到房的信念。而这个信念代表了当下大多数为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而奔波的年轻人的心声,他们用实际行动表示,中国买房的钢性需求依旧旺盛。而房价也正是仗着“刚性需求”这一因素有恃无恐地向上蹿。 “无所畏惧”的投机者 而推高楼市的另一端,投机性需求则更加对会议内容无动于衷。这是一位曾经接受过记者采访的投机者,他拥有数十套等级不一的商品住房。 电话接通后,这位半职业地产投机者说,又出手了一套中等住房,从中获利数十万元。不过与其他买房者不同,他一直都密切关注决策层的一举一动,以便为自己的交易作依据。其实,他早已预测到政策或将出现一些倾斜。因此整个2009年都是他的“增持”阶段。 该投机者非常庆幸自己的预见性:“我看政策说要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切实防范各类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可这对我来说已无影响,因为我已经建仓完毕,只等来年出手。政策只能限制那些刚入行的人。” 根据最新消息显示,北京四环以内的商品房均价已经超过两万元。上述投机者告诉记者,他获利颇丰。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此前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房价没有下降的压力,只有上涨的压力。因为目前楼市需求太旺,整个市场供不应求,房价不可能下降。 明年房价泡沫更大 在12月14日的会议中,决策层明确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用地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使用效率。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而且会进一步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 但是,来自金融机构的观点却对明年房价依然保持“高评级”。12月14日,瑞银财富管理研究部亚太区主管兼亚太区首席投资策略师浦永灏这样描述他对一线城市房价的看法:从房地产的现实购买力来看,用房价的水平跟收入水平对比,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已经高于欧美了,当然这里指的是上海、北京等几个大城市。 浦永灏继续对记者说:“房地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所以政府会采取措施,不会让它大跌,也不会让它升得太高。当然到了明年如果货币政策继续宽松,又有很多热钱进来,泡沫的形成确实是值得人们担忧的。其实房地产的交易量还在下降,除了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以外,房价还没有明显的泡沫,但泡沫的风险随着明年的经济发展会更高一些。明年的情况会更严峻,主要是供应缺少出现泡沫的机会更大。” |
作者:孙维晨 编辑:袁芳 |
上一篇: 证监会召集8家知名地产公司调研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