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楼市>> 楼市新闻>> 本埠要闻
绿城之路
高速发展的13年与波折不断的4年
house.hangzhou.com.cn 2011年11月11日 08:32:59 星期五  来源:杭州日报

   从1995年到2008年,可以说是绿城高速发展的13年,而2008年至今,则是它波折不断的4年。绿城的17年历史,本身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绿城成立于1995年,2002年走出杭州,进军上海、北京等地,开始全国性扩张。到2010年,绿城已进入全国40多个城市,但大部分项目仍集中在浙江。

  2001年,绿城的销售额不过6.7亿元,在此前一年,绿城完成对延边队的收购,正式进军足球业,而那时,一年几千万的足球支出,是个大压力。等到2003年,绿城的销售额跃升至29.8亿元。四年后的2007年,又跃升至151亿元,稳坐杭州地产一哥宝座。

  虽然当时绿城的销售数据,与万科这样的大鳄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但绿城那些年的发展,仍称得上迅捷。而伴随这种扩张的,还有口碑,甚至催生出一大批紧跟绿城买房的“绿粉”。

  对于一家地方型的民营房企来说,要获得这种超常发展,充足的资金是首要条件之一。中国的房地产是香港模式,企业从前期拿地到后期营销,几乎都自己做,这是一种典型的重资产模式,尤其是土地成为吸金黑洞。这种模式连同快速扩张的冲动,使得绿城从起步之时就走上了一条“高负债高成长”的发展道路。应该说,对于绿城这样纯粹的民营企业,又身处一个金融相对垄断和封闭的社会环境之下,选择这样的道路也无可厚非。今年9月,当绿城执总曹舟南在谈到当初道路的选择时,仍认为利大于弊,“要不然绿城做不到今天这么大。”

  绿城的高成长始于2006年,当年7月,绿城中国成功在H股上市。挟资本之利器,又适逢中国房地产市场正迎来第一轮高歌猛进的发展高潮,绿城一路攻城略地,成为土地市场上的豪客。

  中国房地产企业在2007年迎来上市浪潮,这意味着绿城先这些企业一步。但这并不意味着绿城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与2007年上市的房企相比,绿城IPO的融资,规模并不大,其IPO融资额仅为3.67亿美元。这使得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宋卫平都有种后悔之意,他曾一再告诫其他房地产企业,慎言上市。融不到太多的钱,却要在企业发展方面缩手缩脚,更要以一种透明的方式直面股东的利益,这让宋卫平有种得不偿失感。

  于是从企业的持续扩展着眼,绿城在IPO之外,除了延续配股之外,多次选择了债券融资。

  事实上,中国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核心,就在于对资金流动性的控制,他们往往能够用最好的资金来撬动各类资金的投入,并通过滚动开发,实现资金在各个项目间的流动,从而达到盈利目的。

  绿城走了一条大多数房企都会走的路,只是绿城比别人的步伐要大很多,以至于在一心借债谋发展之时,疏忽了资本势利的一面。而这远不是绿城一家之痛,从此前披露的一系列案件来看,因为欠缺经验与风险意识,甚至不懂游戏规则,包括一大批巨无霸国企在内,在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博弈中,都输得体无完肤。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降临,资本不近人情的一面暴露得越发淋漓尽致。

  2009年5月4日,一笔高达4亿美元的高息债压境,让绿城险些陷入破产清算危局。绿城最终用发行信托计划获取资金,度过境外债务之劫。

  随后发生的一幕充满戏剧性,国家4万亿的刺激,让整个房地产业如沐春风,楼市发生大反转,因为有巨大存货量,绿城大获其利,当年最后一季度,短短三个月时间,绿城卖出229亿,全年豪取510亿,一举跃居全国第二,离排名第一的万科也仅一步之遥。

  吸取教训的绿城,此后主动放弃债券,用宋卫平的话说,他看清了资本的面目。绿城此后的发展选择了两种方式,一是加大与合作方的合作开发,现在绿城的合作方很多,其中不乏财大气粗的国企,这也是宋卫平后来所说的日子比2008年好过的原因,他可以首先考虑将这些项目转让给合作方;二是不断加大与信托和银行的合作。

  也是在那次危机过后,宋卫平开始考虑绿城转型的问题,他向执总曹舟南私下提出代价模式,即委托方出钱或地,绿城出人出品牌,向委托方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这是种轻资产模式,让绿城规模了很多风险。经过第二年的业务流程与管理架构的完善,如今,绿城的建设项已达60多个。代建让绿城轻装上阵,但也放弃了过去房地产企业最大的一块诱惑:土地溢价。

  绿城后来的发展路径,让外界有个误解,即绿城并没有吸取2008年危机时的教训,仍然是一家不在意负债的企业。事实上,宋卫平已多次表达过,要把绿城的债务控制在一个正常水平。只是这次调控来得既猛又急,让绿城在时间面前腾挪不开。

  17年来,绿城激进扩张,有其自身原因,但是金融信贷同样难辞其咎,金融业正是冲着商业利益穷追猛打给行业给卖家和买家大量放贷。运动式捧起一个行业,又运动式打压一个行业,造成产业大幅波动,最后成本需要全社会支付,这中间似乎没有赢家。

  这就是宋卫平

  浪漫的士大夫情怀与落寞的理想

  见过宋卫平的人都说,他的知识面很广,思维非常发散,与人说话时,和平、理性、语言体系强大,有知识分子的本色。记者们都非常喜欢采访宋卫平,虽然这并非是件易事。宋卫平在表述时逻辑性极强,带有浓烈的个人思考的痕迹,并且时有“惊人”之言,因此拿回去写稿子,不需要太多整理,又整得出光彩夺目的标题。

  让宋卫平改变说话风格很难,这是他特有的语言表述,也蕴含特有的气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他本来可以让话语演绎得更为圆滑或不那么锋芒毕露,但这几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01年足坛打假扫黑,事实上一开始与绿城没有丝毫瓜葛,是吉利集团的老总李书福在广州率先发难,宋卫平闻讯后声援,结果第二天等到在杭州开新闻发布会了,李书福不肯多说了,结果是宋卫平独自扛过大旗,试图以一己之力撬动那张盘根错节的黑网。为了推动事情前行,他每每会在凌晨邀请众记者去他熟悉的酒吧商谈;也会因急于求成而轻率地上了一个小混混的当,只是因为后者言之凿凿地表示,自己的手头有上海某家俱乐部行贿裁判的证据;他甚至会一厢情愿地跟记者打赌,说那次的打假扫黑一定会有结果。整整10年后,他当年的一厢情愿才最终兑现,只是这时候已经跟他没关系了。

  按照传统的观点,宋卫平不像是个商人,至少不想是个庞大商业帝国的掌控者。其实不止外界,就宋卫平内心世界而言,他也觉得自己的能力应该远超一个商人,至少应该超越一个房企老总的范畴。只是当很多的大门向其关闭后,他只能选择来做房产,而且一定要把它做好。

  在外人看来,宋卫平有些偏执,他所造的房子,已远远超出房子本身的居住功能,而将其上升为一种艺术品,或是城市遗产。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有点过了。但宋卫平会告诉你,房子是有身段、有表情、有美感、有艺术、有生命的。正是如此,绿城才会那么精雕细琢地去造房子。很多项目的负责人都害怕宋卫平亲临现场,因为他总能看出不足来。极端的例子是,房子造好了,外立面的石材也都挂起来了,但宋卫平一看墙面的石材色差有点不均,结果需要将整面墙敲掉重来。在9月的媒体沟通会上,绿城执总曹舟南说,绿城成立17年来,平均利润率只有9%。很多人都在质疑这个数据,但有熟悉绿城的人士却表示可信,“绿城的要求真的很高,很多成本被填进去后,根本看不出来。”该人士直言,核算过绿城的成本后,很多项目根本没有降价空间,“大家都说绿城房子卖得贵,应该降价卖,但去算算明月江南这样的项目,绿城已在接近成本价卖了,已经没什么利润可言了。”

  绿城在产品上到底投入多少精力,一些细节可以佐证,房子坡屋面的防漏,国家标准是两层多,而绿城是四五层;国家规范的栏杆是1.1米,绿城是1.3米,高出的这20厘米,安全性就要好很多。只是在一个价格成为唯一衡量标杆的当下,绿城的这些努力都被忽视了。在一个房价高低论英雄的年代,绿城注定了他的落寞。完美的产品主义情结,也让绿城在股市长时间表现疲软,“他是一个对业主的感受甚于对股东抗议的老板。”有人如此评价。

  宋卫平将他的这种严苛传递给员工,让员工很多时候有种紧张感。绿城内部,大小会议不断,并且一开就不知道何时结束。极端的例子是,一次会议能从早上八九点钟,开到次日凌晨三四点,而这个时候,宋卫平通常也会表现得很“凶”,他会在会上直言不讳地批评某个项目的老总,不留一点情面。但被批评者往往哑言,因为老板对项目的了解程度实在太深,说话总能切中要害。“我们也不知道他哪来那么强的记忆力,几十个项目,逐一说来,如数家珍,头头是道。”一位员工告诉记者。由于对封闭空间异常敏感,宋卫平不喜欢坐飞机和火车,因此对于那些员工来说,能去异地做项目会很高兴,并且离杭州越远越好,因为那样一年碰到老板的次数就有限了。

  但另一方面,宋卫平又求贤若渴,视员工为企业最大价值。他一直希望将绿城建设成为一所大学,变成一个学习型的场所,他自己好比是个博导,亲自上阵带领十来个年轻人。在猪肉价格上涨,通货膨胀那会儿,他还给每个员工每月多补贴600元,用以改善伙食。就像一个古代的士大夫,他非常看重传统价值体系中那些优秀的品质,忠诚、担当、义气等等。因此在绿城内部有个基本认识,即老板人很凶,心很好。

  宋卫平一直在完善他的产业链,因为他试图为业主找回失落的幸福生活,因此在房地产之外,他还涉足教育、园区服务体系、医院等产业,让幼有所养,老有所依。据说在最近一系列传闻爆出后,在一次宴会上,宋卫平喝得大醉,嘴里不停念叨,“我只是想让世界变得更美而已。”周围众人听得莫不动容。微博上风传绿城破产那天晚上,宋卫平是在家里吃的饭,家人给他烧了一条鱼,他吃的很开心,只是没想到,到了晚上,他需要用一个通宵的时间来回应外界的传言。在传闻甚嚣尘上那会儿,家人既没给他发短信,也没给他打电话,过去几年,绿城已经“被死过”多次,大家都能泰然处之。

  在地产界,宋卫平是公认的人文色彩浓厚的老板,只是他造的房子,似乎离他要匡扶的对象很远,当他为这个城市留下优雅的印记之时,更多的人只能蚁居在城市的边缘。他的理想因为受益群体的狭小而难获广泛共鸣。尽管这不是他的错。

作者:李坤军 编辑:张梦婕
更多>>  
《失恋33天》文章家居照 
 
揭王宝强54万农村豪宅 
 
福布斯"独特奢华酒店" 
 
揭李湘简约设计私宅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更多>>  
更多>>  
更多>>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