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房地产业受到国际资本市场"惨淡"和国内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的双重夹击,"总体来说,2008年中国房地产公司所面临的金融环境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未来100天将是很多房地产公司发生剧变的100天。"继王石"拐点论"后,"百日剧变论"再次将房地产业拉至公众聚光灯下,一石激起千层浪。
"剧变"的主角是房企
王石抛出"拐点论"前后,万科在多个城市降价促销,其后跟随者众。潘石屹的"百日剧变论"甫一出炉,即被外界解读为房价将继续走弱。
"百日剧变论"的当事人潘石屹此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说,"百日剧变"变化的并非房价,房地产行业陷入资金市场的困难并不能跟房价的下跌直接画上等号,而要看这一困难对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怎样的影响。如果只是单纯地从房地产行业缺乏资金来看,就意味着市场上房子的供应量减少。但资本市场的紧缩,除了对房地产行业有影响之外,另一方面对购买力和需求也会产生影响,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房地产企业的调整就一定等同于房价的下跌。"如果国内的货币政策越来越从紧,剧变的结果就会越严重。最明显导致的是房地产行业的萎缩和成交量的降低。至于房价的变化趋势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潘石屹强调,"我说的剧变不是指房价的涨跌,而是地产企业的变化。"2006年下半年、2007年疯狂拿地的那些企业,把所有的钱和银行贷款拿去作为拿地的首付款。由于这些企业拿到的土地到2008年上半年还不具备销售条件,并没有形成可以在市场上打折销售的房子,将面临着很大的资金压力。
"剧变"论引发激烈争论
潘石屹提出房地产行业"百日剧变"引发了极大的争论,业内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潘石屹的"阴谋",意在让政府有关部门停止或者减弱宏观调控的脚步或力度。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宋广菊认为"剧变""未到时间"。她认为,由于前期土地价格上涨太快,因此即使是处于调整态势的局部区域市场,仍然只是属于回调。对于前几年低价拿地的中小企业来说,对其成本并未造成影响。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洗牌的结论言之过早。复地集团有关高层也表示,行业调整可能会发生在局部经商环境并不规范的区域市场,但整体性市场的洗牌格局并不会出现。
大量的中小开发商对潘石屹的剧变、整合言论反应更为激烈,在媒体、网络上持续与潘展开辩论。上海房地产经纪协会副会长、春之声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大鸣在其博客上炮轰潘石屹的观点,将其称为"房企拐点论"。朱认为,中小房企经过近20年的磨练,四两拨千斤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抗风险能力大大提高。中小房企没有胆量去争做地王,相对比较谨慎,没有盲目扩张,能保持稳定发展。
没"剧变"但有"渐变"
"百日剧变论"后的潘石屹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4月10日的一次聊天中,潘石屹透露"有一些房地产开发商老板托人转告我,让我不要再说了。"更多的人则等待着百日后"剧变"的验证。
时至7月初,百日时限已到,"剧变"则未如潘石屹所言剧烈地发生。潘石屹在媒体上再次解释说:"百日只是一个概数",其后潘石屹又称"由于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加入,自己的预计和实际不太一样。"
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对此表态,认为"百日剧变"不大会在国内发生,在国外则有可能,贝尔斯登破产只用了一周时间,而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资产清理则用了好几年。若真有企业出事,首先只会局部失灵,再则失去知觉成为"植物人",最后还会"死而不僵"。
尽管表面上的"剧变"没有发生,但自剧变论发出后,全国房地产市场行情却日益低迷。7月初,深圳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发布的《2008年上半年深圳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显示,深圳房价已跌回一年前;"量减价滞"是2008年上半年广州一、二手楼市的共同特点;上海上半年因为房地产业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为负数,导致GDP少增0.4个百分点;南京网上房地产数据也显示,今年前6个月南京共成交商品住房2.3万多套,较去年同期"缩水"一半多。
"百日剧变"论之后的楼市一路往下,及至下半年,席卷全国的"救市"行动在各大城市频频上演。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