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oogle上以“王石、地震”为关键词搜索,几天前的10万多项搜索结果已经上升到303万项。
还有网友把王石编入了顺口溜,并在网络上通过聊天工具和讨论版快速传播。
以王石的“语录”为案本,整个地产行业与工业以及零售企业在此轮灾难中的表现在各大门户网站被反复提及。
我国的地产企业多数比较年轻,大多数的企业,仅是带头企业家对一些社会事务的个人捐款,但是企业本身缺乏一个“商业慈善”的氛围,或是刚开始做这一方面的工作。而一些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制造业企业可能本身就有几十年的商业慈善经历,并有一套成熟的操作体系。按理说,这应该算得上是反应迟缓中可以原谅的一个解释。
但是,公众甚至不容地产界的解释,从对于王石观点的批判最终演变成对于房地产全行业企业家道德的批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210家地产商向灾区人民捐款,目前捐款总额近8亿元。但是由于大多数地产企业第一时间的“静默”,即使善款不断得到追加,地产商依然难以得到“平反”。背后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一方面跟行业积淀有关,即房地产企业的公共危机,它似乎总在找寻一种途径而爆发;另一方面,中国所有产业行业,包括房地产行业,发展历史都不长,还不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认知和意识,追求短平快发展模式,企业发展与行业发展曲线高度吻合,不具备企业精神和使命感的环境,这应该也是在一定时候道德危机出现的更大环境。
所谓“行业积淀”,与房地产商某些“傲慢”的特质相关。例如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之前的“为富人盖房子”等言论,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无可厚非,却是伤害了“穷人”的感情。
言论上的“高高在上”在民众看来就是一种“傲慢”,这个行业从金钱出发,对于人与人的自然区隔,成为一种被整合行业认可的观点,令人难以从心理上完全认同。而地产大佬所表现出的强势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将“房价”拐与没拐把玩于股掌之中,更是体现出这个行业代表企业家的优越感,媒体对于他们言论的追捧,又使得他们越来越像“被宠坏的孩子”,缺少对于公众的人文关怀。
在万科的危机中,也是王石实际无心的几句话,若是在平日,他可能又因为其特殊的身份,并轻松获得大多数民众的认可,或者引发行业内的大讨论。但是此次,这被看作另一种“傲慢”,一种行业对民众的鄙夷。作为回应,让网友对于地产界的口诛笔伐一触即发。
联想到之前地产商的种种言论,民众的愤怒,一并被调动,此时,地产商捐款低于200万元,就会被辱骂鄙视;若是追加捐款,又被不客气地称为“赎罪”。由于这个行业的特殊性,行业本身已经与“高额利润”、“哄抬房价”、“不择手段”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民众的“偏见”,导致其不会因为开发商到底掏了多少钱而有所更改。
(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