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房产汽车财经 | 文学休闲 | 旅游 | 数码 | 人才教育 | 健康 | 女性 | 动漫 | 分类 | 短信 | 彩信论坛

首页>>专题精粹>>2006余杭房产展望>>住在余杭>>本页
天明开放和谐发展活力余杭
2006年03月30日  17:03:39    杭州网

1991年全国百强县排名第39位,2003年第20位,2004年第16位。尤其是从2003年的第20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16位,一年时间进了4位。创强、进位彰显了余杭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活力。

何为活力?活力是社会经济运行的生命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生动逼真的写照。近年来,余杭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就是有一种强大的活力在运动着,而且又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余杭社会经济发展犹如一列飞驰的火车,正不断加速前进,展现出波澜壮阔的画面。

撤市设区,为商贸旅游注入新的商机

余杭,三面拱围杭州。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余杭撤市设区。从此,1222平方公里的余杭融入了杭州大都市,余杭成为天堂杭州东、西、北三面的门户。"融入大都市、建设新余杭"成为余杭80万儿女的共同心声。融入杭州大都市,余杭实施了"无缝隙"融入,从思想融入、工作融入到交通融入、经济融入、居住融入……一个全方位融入杭州大都市的新余杭,一个"一副三组团"的新余杭屹立在杭州市侧冀,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撤市设区后,商贸旅游业的活力迸发。临平副城引进了上海"吉买盛"以及"肯德基"、"麦当劳"、"一兆韦德"等品牌店,"易初莲花"、"沃尔玛"也将登陆。而且,各家银行也纷纷入驻临平,其中商业银行已有17家之多。同时,临平商贸园也取得突破,"江南家居"、"新世纪"五金机电、临平轻纺原料市场都先后开业。双溪漂流、山沟沟景区的成功开发,成为余杭旅游业的亮点。毗邻余杭的海宁、桐乡、德清、安吉、富阳等地的人们乐此不疲,来到余杭购物消费。他们认为,来到余杭就是来到杭州。在招商引资上,撤市设区后,余杭区获得了全新的区位优势。德国、芬兰、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的港、澳、台的投资商一踏上余杭的土地就认为来到了杭州市的一个新区,投资信心更足。2005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2个,增资项目31个。合同利用外资3.04亿美元,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1.32亿美元,增长42%;在上年创新高的基础上又有新发展。吸引内资也有大幅增长,2005年实际利用内资49.45亿元,增长38%。撤市设区后临平副城的"圆心经济"优势得以凸现。

"经济强区"绘就发展新蓝图

2003年1月16日,对余杭来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余杭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绘就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这张蓝图的核心就是"三大跨越":实施"再造工程",建设经济强区;加快融入进程,建设生态城区;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名区。

"三大跨越"是一幅美好蓝图。实施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互动和大项目带动战略,使20余万农民成为产业工人;依托"四大合作机制",开展科技创新,勇攀生产增长方式转变的尖峰,使"华立"、"八方电信"等一大批企业成为国家级、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余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越来越大。"华立"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老板"成为中国名牌,一大批余杭产品进入省市名牌行列。注重产业结构调整,整治"石头经济",关停小水泥、小缫丝、小印染等240家"十五小企业",激活园区经济、块状经济、农业产业化经济,提高了综合竞争力。加快城市一体化建设,实施村级股份制改革,让农民成为股民、市民,从而释放出无限的创造力。

蓝图就是活力,蓝图就是旗帜。市场经济犹如百舸争流,有了活力就能"争先进位",有了旗帜,就能"激流勇进"。2003年,遭遇"非典";2004年,遭遇缺电;2005年,遭遇"四荒一涨"(地荒、电荒、钱荒、技工荒和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但是,余杭人民心中有蓝图,面前有旗帜,克难攻坚,众志成城,大步前进。至2005年,GDP285.8亿元,增长15.4%;人均GDP达35312元,折算为4311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78亿元,增长8.8%;第二产业增加值163.7亿元,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95.31亿元,增长15.1%。工业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大关,实现工业总产值1044亿元,增长34.3%。

安居乐业,让老百姓感受和谐新生活

余杭中徐志摩等文人笔下的"江南佳丽地",是人居最佳地方之一,使创业的英雄有用武之地,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地方。2005年,余杭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63元,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8679元,增长10.2%。余杭人口袋里的钱鼓了起来,有了钱除了买房买车等大件外,就往银行里存钱。至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175.6亿元,人均存款2.2万元。2004年末,余杭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2.4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62.1平方米,居住条件得到充分改善。

对于低收入家庭和困难家庭。余杭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至2005年末,养老保险参保16.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15.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8.3万人,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9万人、6.4万欠;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达到99.8%。97.25%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避免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对于孤寡老人,有福利院、敬老院,乡镇敬老院覆盖率达100%。对于弱势群体,政府共发放低保金1122.6万元。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扶贫帮困助残活动,共帮扶各类困难群众32076人,发放救助款2127.2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余杭区委、区政府建立了"进村入户"制度,领导干部带头体察民情。

余杭区积极打造"平安余杭",在乔司镇组建了全国首创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维护稳定信息网和治安网。"乔司经验"受到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区全面推广。2005年,全区没有发生重大治安灾害事故、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激活潜力,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余杭人说:苏杭中间还有余杭,苏杭中间就是一种无形的潜力。余杭,从东到西,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两个多样性就是基础的潜力。有人说,余杭是一种运河文化,而运河文化所孕育出的儿女具有勤劳勇敢、机敏灵巧、坚忍不拔的性格,所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盛的文化持续力,文化底蕴和文化持续力就是一种内在的潜力。这几年来,余杭通过种种办法,将潜力激活,转化为无穷的生产力,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学习是一种释放潜力的方式。这几年来,余杭人谈论学习进修的话题渐渐多了起来,而企业经营者对读书学习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金融部门、企业也举办各种学习会、研讨会,邀请大学知名教授讲课。"750"培训工程是余杭打造"学习型社会"的一部分。从2004年起,余杭区开启了实施"750"培训工程计划,即:每年分别从7个层面各选择50名左右干部到北大、清华、中央党校等国内知名院校集中学习,提高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推进以党政人才、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学习,许多干部拓宽了思路,有了新理念,在城市化推进中获得了新的能量。在企业工作的管理人员,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把精力放在销售网络建设和新产品研发上。"诺贝尔"公司用两年时间在全国建立销售网络,每月开发新产品200余种,在全国建筑陶瓷行业中位次迅速前移至三甲,2005年荣登第一。

谈论学习,送"礼"送学习、送讲座在余杭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余杭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余杭有70多万亩山林资源,生态环境优越。近年来,余杭区启动实施《生态区规划》,编制完成了《河道整治规划》。疏竣河道,关停石矿,2005年新增公共绿地42.3公顷,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574.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3.1%。绕城高速余杭段两侧林带被命名为"浙江省重点公益林示范区"。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余杭成为旅游业、高新技术以及房地产业的首选。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余杭的旅游业焕发出勃勃生机。2005年全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77亿元,余杭的旅游业已开始迎来了全新的时代。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外商投资企业蜂拥踏至。芬兰的"斯凯菲尔"落户黄湖,生产集成系统,2007年至2008年产值可达1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00亿元。德国的"益利素勒"在瓶窑小岭头一期已投产,成为瓶窑工业的新军。德国"海茵茨"兼并 "三星玻璃",产品全部出口。

良好的生态也是人居首选的环境。近年来,100多家房地产开发商进入余杭各地开发楼盘,2005年完成住宅建设投资65.16亿元;竣工面积131.2万平方米。房地产业的发展,助推余杭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2005年,余杭财政总收入达40.0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03亿元。

运河文化是一种发展潜力,通过多种形式接受运河文化熏陶,就可激活发展潜力。余杭深倔运河文化、弘扬运河文化,通过不同的载体让余杭人体味运河文化,成为一代新人。中国第七届艺术节第十三届"群星奖"戏剧专场决赛、"同一首歌·走进余杭"大型文艺晚会、"良渚文化杯"全国越剧演唱大赛。以及举办各种群众喜闻乐见文化艺术活动,展现出余杭运河文化的特色。

运河文化孕育了一批象征时代精神的新余杭人,他们开明开放、和谐包容,他们勇敢进取、勇于探索,他们精神焕发、工作热情饱满,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崇钢集团"冲刺10亿大关,"众望布艺"进军比利时,"中强化纤"年年有项目。正是这一支支优秀的团队,一批批意气风发的新余杭人,为今天余杭经济的腾飞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民主、和谐是余杭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余杭近年来的重要工作之一。余杭人在"民主政治,和谐社会"里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在村级班子换届时,余杭在全国率先进行"海推直选",2005年又在全国开创了"自荐海选"的先河。同时,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村务工作规则、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财务审批制度、项目招标制度、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制度,等等。最近,余杭区又明确了建设开放型、法治型都市新区的目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总体目标,以"法治余杭"建设为主要载体,把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今天的教育也是今后余杭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潜力。这几年来,为了余杭持续、健康发展,为了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余杭把教育创强工作放在了重要位置,把有限的资金大量投放在教育事业上。2005年末,余杭区共有幼儿园113所,在园幼儿19612人。小学102所,在校学生5351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37所,在校学生28152人,初中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普通高中11所,在校学生14302人。高中入学率95.1%。高考上线率达85.2%。余杭是全省首批教育强县(区),全区所有镇乡(街道)均成为省级教育强镇,所有公办中学都是省级重点。农村孩子同样能享受到城市水平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发展公办教育的同时,民办教育也有长足发展,外来创业者子弟学校受到重视,1.2万名外来民工子弟与本地孩子一样,在阳光下接受教育。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茅芸芸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策划、编辑:茅芸芸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